[免费论文]论职称制度改革
理念,重新构建职称管理的制度体系,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课题.一.职称制度存在的根本问题现行职称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对问题本身认识不清.除评价标准和手段不科学.评的用不上,用的评不上等微观层面的共性问题外,人们对职称问题的认识实际是相互对立的.如关于职称的功能,有人认为职称与待遇挂钩过紧,有人却认为评了职称就应该兑现待遇;关于评聘关系,有人认为职称制度主要问题是评聘不分,有人却指出评聘分开必然会带来管理混乱;关于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有人认为系列太少,应该扩大专业范围,有人则认为现有专业已经过多,应严格限制,等等.而最大的争论则是职称制度或职称评审究竟是应改革完善还是彻底取消.穷根溯源,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人们对职称这一管理对象的内涵和性质的认识上,而要解决职称问题,则需要在辨清职称内涵的基础上,根据职称不同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确立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等不同主体在职称制度体系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这是职称制度改革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一)职称内涵的沿革对职称内涵和性质理解的混乱由来已久.建国以来,职称内涵实际经历了由职务到学衔.学衔到职务.职务到资格的演变过程.从政策演变历程看,职称概念有大小之分,其功能作用有着根本的不同.1.从职名到学术称号(1949-1977年)建国初期,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关于职称的提法包括职名.职称.职务名称等,从内涵看即专业技术职务的名称,本质上是指专业技术职务.职位或岗位.但受历史条件所限,建国初期,专业技术人员职务晋升实际处于停滞或随机状态,甚至出现了实际已担任讲师或副教授的工作,却没有取得讲师和副教授的学衔这一突出问题.1955年9月,经周恩来提议,中共中央.国务院组成关于学位.学衔.工程技术专家等级及荣誉称号等条例起草委员会,并于次年提出了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条例(草案)等文件,学衔是国家根据科学探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所达到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所授予的学术职务称号.1961年11月,中央再次探究决定建立学位.学衔.工程技术称号等制度.1956年和1962年的探究,给人们带来了对职称内涵和性质理解的第一次根本性变化,即职称脱离职务变成了单纯的内容摘要职称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于对职称内涵的认识不清以及由此引发的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现象.改革职称制度,应在厘清职称内涵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准入(执业或从业资格).职业水平评价(职业资格认证).职务(岗位)任职资格评价的性质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849.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