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国时期京剧海报的艺术价值【字数:8544】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研究现状 1
第二章 民国时期京剧的发展背景 2
2.1民国时期的政治背景 2
2.2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2
2.3民国时期的京剧发展背景 2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京剧海报的特点 4
3.1民国时期京剧海报的图片特点 4
3.2民国时期京剧海报的文字特点 5
3.3民国时期京剧海报的创意特点 7
第四章 民国时期京剧海报的艺术价值 8
4.1艺术收藏价值 8
4.2绘画艺术价值 9
4.3广告艺术价值 10
第五章 京剧海报的艺术价值对现代戏曲的启示 12
结束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绪论
1.1研究背景
民国时期京剧的发展在两百多年的京剧事业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当时,在我国各地以观看京剧成为一种时尚,尤其集中在中国的经济发达区域,是人们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模式。经过时间的推移,京剧和它相关艺术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作品的宣传和推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京剧海报的广告效应。京剧海报是艺术美学,平面设计,广告与传播的艺术范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然而,早期的京剧海报通常是手绘的,并直接张贴在剧院的入口处。在新剧发布之前,旧海报就被扯掉了。此外,早期的人们没有收集京剧海报的意识,大多数原始海报都丢失了。海报与当年的发布总数不成比例。中华民国的京剧海报不仅具有文化意义上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可以通过京剧海报的内容看到民国时期绘画艺术价值和广告艺术价值。京剧海报具有京剧推广和艺术创作的双重属性,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创作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早期的京剧海报,我们可以提炼出它的多样化艺术价值。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民国时期京剧海报的艺术价值可以为中国当代戏曲海报设计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和借鉴。通过京剧海报,可以提取其多元化的审美艺术价值。京剧海报作为京剧最直接的宣传方式之一,它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系统地分析了民国时期京剧海报的艺术价值,可以为中国当代京剧海报设计提供一些艺术价值,这对当代和未来的海报设计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3研究现状
民国时期京剧海报在艺术价值和设计表现上都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我国对海报设计和京剧艺术的研究不乏其人,如苗怀明的《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周建云的《鞠部丛刊》和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等。反映出的普遍问题是京剧书籍中的海报空间有限,而海报设计书中关于京剧的部分相对较少,缺乏两者之间的渗透和联系。其次,在已知的京剧海报设计文献中,仍然存在一些缺失的图像和过时的案例,这反映出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由于涉及的跨学科内容和收集图像数据的困难,早期京剧海报通常是手绘的,并直接张贴在剧院入口处。在新京剧海报出现之前,旧海报被撕掉了。此外,早期的人没有收集海报的意识。大多数原始海报已经丢失,很少保存,这与一年内发布的海报总数不成比例。目前,对民国京剧海报艺术价值的深入研究很少。
民国时期京剧的发展背景
2.1民国时期的政治背景
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38年历史。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变革时期。近代以来,中国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大国瓜分,逐渐失去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应对政治危机,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新政”,废除了科举考试,教育学生学习,并选拔留学生出国留学,这使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得以引,涌现出新的学校和新的报纸杂志。西方文化改变了传统中国的面貌。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兴起并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崛起引发了社会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这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场革命把民主共和的概念带入了人民的心中,给中国人民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带来了很大的解放。这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曾经占主导地位的皇帝是文化价值观起点和合法性的基础。帝国主义被推翻后,文化权威逐渐消失,许多基于儒家思想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受到影响。
2.2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中西文化的差异带来了新旧思想的冲突。当时,冲突非常激烈。事实上,这种冲突是由于民国时期知识结构的差异造成的。任何思考活跃的人都不会受到旧思想和旧习惯的束缚。情绪丰富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新颖的想法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古怪死板的人不容易改变。因此,也有顽固和保守老派学者遵守传统文化观念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环境,可以广泛吸收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潮。还有一群人在这个过渡时期长大的最强的年轻一代,完全接受民主共和主义。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风俗习惯仍然存在,各种新旧观念杂糅在一起。
2.3民国时期的京剧发展背景
在中国京剧俩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民国时期的京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当时,在全国各地以观看京剧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在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是人们一个重要的休闲娱乐的方式。由于政治文化的需求使民国时期的京剧也达到了它发展的高峰期。剧院的老板通过各种各样的捧角,五花八门的炒作方式,来满足观众的消费心理。从广告发展的历史来看,民国时期不仅是中国现代广告的初期,也是中国现代广告业发展的高峰期。商业广告的内容和形式都比封建时代的单一标牌广告有了质变的发展。在中国京剧发展史上,民国时期中国京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商业广告的繁荣以及西方摄影和印刷技术的引入,使得中国京剧海报的传播得到了各种载体和先进的技术支持。经过时间的积累,京剧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京剧海报的广告效果。民国时期,外国商品开始通过商业海报和月份牌广告宣传商品。上海的京剧团体受到启发,形成了早期的营销意识。他们借鉴西方的宣传方法,运用戏剧报纸、月份牌广告等新兴的传播手段,增加剧团的知名度,扩大名人的影响力,促进演出的宣传,帮助剧团传播和盈利。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剧团的捧角,捧角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梅兰芳从北京初到上海演出,形势对于他来说还是非常艰难的,他需要想办法让自己在这一块红起来,如果在这边演出失败的话,那么等于他在南中国就没有市场了,慢慢的会被市场淘汰掉。梅兰芳清楚的认识到,一个好的角,它不光要在北边红,南边也要红。所以他当时用了一个策略,把自己在上海炒红了,用的就是一张悬疑版的海报。1913年11月4日,上海最大的戏院丹桂第一台(位于福州路、湖北路口)门前人头攒动,大家都在看刚贴出的海报(图1)。当时梅兰芳还不到二十岁,不但上海观众对他不知根底,就连戏院老板许少卿开出的包银也比王凤卿少了将近一半,梅兰芳却并不在意这些,他的志向远大,不计较眼前的利益。正是因为这个策略,加上自身过硬的京剧功底,他的唱腔和身段,使梅兰芳在中国的南边红起来了。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gbdsxwx/610676.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