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运用以陈海书法展招贴为例【字数:10280】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价值 2
第二章 招贴设计 4
2.1招贴的发展 4
2.2招贴的表现形式 4
2.2.1以绘画为表现形式 4
2.2.2以摄像为表现形式 5
2.2.3以计算机设计为表现形式 6
2.3当前中国招贴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6
第三章 符号的概述 8
3.1符号定义 8
3.2符号分类 8
3.3符号在招贴中的特征 8
3.3.1直观性 8
3.3.2传达效果快 9
3.3.3象征性 10
3.3.4简约性 10
3.3.5多义性 11
第四章 中国传统符号在招贴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12
4.1以汉字为表现形式 12
4.2以建筑为表现形式 12
4.3以宗教为表现形式 13
4.4以图腾为表现形式 14
4.5以民俗艺术为表现形式 14
4.6以瓷器为表现形式 15
第五章 案例分析——陈海书法展招贴 16
5.1陈海书法展招贴概述 16
5.2陈海书法展招贴中中国符号的应用 17
5.3陈海书法展中关于招贴设计的启示 17
结束语 19
致 谢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 绪论
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的国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从进出口销售到科技创新,每一步都在改变着这个世界。而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这就促使人们开始愈加重视文化的传播,通过文化的传播,才能使其他国家人民更深层次了解中国。因此,可以说没有文化精神的国家是没有脊梁的,是缺少灵魂的。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已经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努力,包括奥运会的举办,世博会的举办,汉语言文化的传播等等。这其中都少不了招贴设计的作用,因为招贴可以帮助宣传文化内涵,提升国家文化传输能力。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对文化符号的研究都已经开展,其中包括日本、德国、美国向中国传输的艺术美学思想,更是推动了中国符号研究的萌芽[2]。自2018年北京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开始,国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从北京奥运会的福娃,到火炬、奖牌、礼服等都方方面面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3]。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化步伐愈加快速,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了,从大型设计研究所的项目中到小型公司的宣传招贴中,都处处应用了中华传统符号。
国内外研究现状
设计的观念在各个文明古国都有涉及,但是真正将设计按照一定知识体系来研究的还是西方国家。目前,对招贴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其主要内容为一则寻人启事,捉拿一个正在逃亡的奴隶。目前,该招贴保存在英国的伦敦博物馆中。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招贴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了[4]。1866年,法国插画家朱尔斯谢雷特设计出了第一张彩色招贴广告,这张招贴代表着现在招贴时代的开端。其后,招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政治、民族等影响,这对招贴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5]。1995年布雷德等人的研究表明,招贴中使用一些很具明显特征的符号信息可以给受众留下很深的印象。2000年,彼得等人对美国大型公司的季度海报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在招贴中适当的使用文字、图腾、花纹、动物等鲜明的元素,可以提升整个招贴的趣味性,并对公司的季度宣传也带来很大帮助[6]。
图11 济南齐家功夫针铺
而中国对招贴的研究相对国外就比较晚了,即使中国目前最早的招贴是来自宋朝的一张印刷招贴,其内容主要为济南一家功夫针的宣传广告,其已经具备现代招贴的基本形式。但招贴真正流入中国,要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但近二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使得我国目前的招贴广告中加入了很多的中国元素,并且也借鉴了美日欧文化的设计手法。早在2002年,李华春等人就对招贴文化进行了研究,表示招贴不仅仅是一种推销方式,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后,2005年,刘京志等人关于招贴的研究中,提到,在招贴中应用中国古典文化元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7]。再之后,2008年奥运会期间,国内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一时间将招贴设计与中国元素的融合推上时代高潮,对目前国内的设计情况有很大的影响。
///
图12 北京奥运会招贴
1.3 研究价值
在艺术的创作中,符号经常以视觉符号的方式出现,因此,符号也常常被称为设计符号。设计师经常使用符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创意,并以视觉图像的方式来体现其中设计理念。目前,符号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体现设计理念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中国快速发展,已逐渐形成具有巨大国际影响力的超级大国,这就需要与此相适应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号召力,对此,国家也提出了“软实力”的口号。国内各个文化部门的分支都在为此努力,包括电影行业积极与国外电影公司的合作,孔子学院的建立等等。而在招贴设计方面,也应该注意文化软实力的适用与传播。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gbdsxwx/610566.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