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调查研究以蓝印花布为例【字数:10713】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lue prin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 1
1.3研究意义 1
1.4研究方法 1
1.5论文思路 2
第二章 相关概念概述 3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分类 3
2.2蓝印花布的概念 3
2.2蓝印花布相关研究现状 3
第三章 蓝印花布的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4
3.1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4
3.2蓝印花布保护和开发现状 4
3.2.1蓝印花布的知名度较高 4
3.2.2 蓝印花布传播方式局限 5
3.2.3影响力逐渐扩大 6
3.2.4政府方面的支持 6
3.2.5 人们对于蓝印花布保护与开发的态度分析 7
第四章 南通蓝印花布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8
4.1非遗传承人、制作作坊越来越稀少 8
4.2缺乏研究印染和设计的专业人士 8
4.3制作工艺流程繁杂,成本高 8
4.4文创产品单一陈旧,不符合现代青年人的审美 9
4.5蓝印花布博物馆设备陈旧,排列杂乱无章 9
第五章 针对蓝印花布保护与开发问题的对策 11
5.1积极寻找培养传承人 11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5.2专业人才发展战略 11
5.3开发印花纹样以及构建多元设计理念 11
5.4拓展领域,跨界合作 12
5.5打造潮流品牌并塑造品牌形象 12
5.6独立经营蓝印花布博物馆 13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7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一项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在2005年及之前,该项技艺还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它对于南通人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存在感,更不会想起对此项技艺的保护。但现在南通蓝印花布不仅在南通地区家喻户晓,近几年更是走出国门,成为具有地理标志的产品。这样具有地域特色与商业价值的非物质文化理应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但是在信息化的今天,人们对于蓝印花布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基础认知阶段,所以蓝印花布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2研究目的
近几年,我国的文物以及民族传统文化屡屡遭到破坏,很多的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很多传统工艺品面临着消失,这更激起了人们的保护欲,使更多的人意识到文物保护刻不容缓。政府和社会各个层面不惜斥巨资只为了开展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经过如此大的努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不至于消失殆尽。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时间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时间较短,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还不够系统和成熟。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大多数还停留在保护或旅游开发的层面上,忽略了他们的再创造价值。因此,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为例,从当前的社会局势和人们的需求出发,以国际上所提倡的非物质文化和可持续设计战略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南通蓝印花布的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找到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最后找到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再次融入现代人生活的突破点。
1.3研究意义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自媒体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手机等媒介拍摄一些印染蓝印花布的相关视频,再通过网络分享到公共网络平台,从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在这样一个时代,应积极通过网络对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中来。我之所以选择蓝印花布这个课题,是因为我是地道的南通人,从小熟悉蓝印花布,更容易获得蓝印花布的一手资料,并且大学学习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能更加系统地看待蓝印花布的研究。通过对蓝印花布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并结合自己就是南通人的契机,希望更加透彻细致地研究蓝印花布,为蓝印花布的传承奉献自己微小的一点力量。
1.4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多种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文献综述法:查找并阅读关于非物资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与开发蓝印花布研究资料,整理前人的研究工作,从他们的研究内容中寻求一些有用信息,作为本文的研究的理论支撑。
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人们对于南通蓝印花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认知与态度,通过数据分析,了解蓝印花布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以及制定出符合大众需求的对策。
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蓝印花布博物馆,详细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和保护现状,找出蓝印花布保护与开发的阻碍因素和问题,访问从事蓝印花布的专业人事关于蓝印花布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和想法,最终制定出有效的对策。
1.5论文思路
本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对研究背景进行说明,并叙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且介绍论文的研究方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611001.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