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贵州安顺蜡染为例【字数:14381】

2024-12-07 16:5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指导教师 王芳 摘 要贵州安顺蜡染被看做是非物质文化的一种形式,在当今研究历史较少,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也逐渐开始对非物质文化产生高度的重视,安顺蜡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逐渐登上国际舞台,被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但是如今安顺蜡染的发展停滞不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瓶颈。贵州安顺蜡染的发展不仅推动着贵州经济的发展,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保护。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通过对安顺蜡染的概况及艺术特征进行阐述,在实地走访及问卷调查后对安顺蜡染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安顺蜡染传承与保护的出现的现状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通过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使贵州安顺蜡染的保护方法和传承进一步得到提升。摘 要 Ⅰ
目 录
ABSTRACT Ⅱ
第一章 绪论 1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研究内容、方法和重难点 2
1.3.1研究的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2
1.3.2研究方法 2
1.3.3研究重点、难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4.1国外相关研究 3
1.4.2国内相关研究 4
第二章 贵州安顺蜡染的概况以及艺术特征 5
2.1贵州安顺蜡染概况 5
2.1.1贵州安顺蜡染的历史溯源 5
2.2贵州安顺蜡染的传承 5
2.2.1群体传承 6
2.2.2家庭传承 6
2.3贵州安顺蜡染艺术特征 6
2.3.1制作流程 6
2.3.2纹样的分类 7
第三章 贵州安顺蜡染传承与保护的实地走访与问卷分析 9
3.1贵州安顺蜡染文化馆的实地走访 9
3.1.1抓住机遇,锐意创新 9
3.1.2宣传力度不足 9
3.1.3产品粗制滥造,抄袭成风 9
3.1.4资金缺乏,加强融资渠道 9
3.2问卷调查 10<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br /> 3.2.1问卷调查的设计 10
3.2.2调查对象以及过程 10
3.2.3调查人群基本情况分析 10
3.2.4调查结果以及初步讨论 11
3.3贵州安顺蜡染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17
3.3.1蜡染产品鱼龙混杂 17
3.3.2蜡染文化面临失传 18
3.3.3宣传力度不足 18
3.3.4资金缺乏 19
第四章 贵州安顺蜡染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20
4.1规范监管力度,锐意创新 20
4.2对传承人进行保护 20
4.3增强宣传力度 21
4.4抓住新机遇,加强融资渠道 21
结 束 语 22
致 谢 23
参考文献 24
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环境使人堪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2001年出台《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关于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类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呼吁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及加强保护工作。2003年联合国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随后该公约对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导向作用,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中国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名录“贵州蜡染”随着时代的发展,深藏在深山中的蜡染,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它带着本身神秘而古朴的美登上国际舞台。2006年贵州蜡染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家“非遗”的认定和政府的支持基础上,贵州蜡染还需要更好的传承和发展[2]。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蜡染文化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处于相互融合又相互排斥当中,本土化是否能与国际化接轨?蜡染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如何走向世界?这种手工工艺的元素制作,机械化能够传承其韵味和独特的地域风格?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笔者发现蜡染在东南亚国家、欧洲国家等地都有相关的研究以及对蜡染的传承和保护有相关记载,可是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蜡染的传承和保护却罕有相关文献。
贵州安顺蜡染是享誉中外的,有着“黔之腹,滇之喉”“蜡染之乡的赞誉、被誉为”东方第一染”等称号。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而贵州省又是一个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分布着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穿青族、侗族等10多个民族,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与发展模式。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目的不仅仅为了经济更是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精神的传播。贵州蜡染以自身的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和保留下来是最具有竞争力的民俗文化产品之一[3]。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贵州蜡染文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2006年贵州蜡染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当前对其大力宣传和保护,但是目前其发展和生存处境还是不容乐观。
本文将以贵州安顺蜡染作为实例分析,重点介绍其起源,发展现状,以及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通过多元化的保护方法和开发策略,对增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下贵州蜡染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贵州蜡染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意义所在,使古老的织染技术焕发勃勃生机,为中国传统艺术走向现代化探索一条可行之路。在“一带一路”[4]背景下弘扬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机遇,对贵州蜡染走出世界,展现其历史价值,提升贵州蜡染知名度和打造贵州蜡染名片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赋予贵州蜡染更加深层次的意义,并将贵州蜡染文化传播到世界是其意义所在。
1.3研究内容、方法和重难点
1.3.1研究的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贵州安顺蜡染为例,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研究手段,分析概括出安顺蜡染的风格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采取的相关保护措施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此来对安顺蜡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的背景下对贵州安顺蜡染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611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