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字数:11429】

2024-12-07 16:5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作了解释,运用相关理论,指出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赖于物质存在的,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较大。文章通过文献调查等方式,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高,极具开发潜力,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苏州市的未来旅游环境也十分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同时通过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策略与建议。
Key words:Suzhou;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development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内容 2
1.4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相关概述 3
2.1文献综述 3
2.2相关概述 4
第三章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6
3.1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6
3.2开发现状 7
3.3问卷分析 9
3.4分析小结 13
第四章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15
4.1政府支持 15
4.2先保护后开发 15
4.3打造体验性强的非遗产品 15
4.4推出“旅游+”非遗产品 16
4.5加大宣传力度 16
4.6传承教育开拓创新 16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18
5.1研究不足 18
5.2研究展望 18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A 21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中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了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加入公约的国家中,中国属于较早的一批。2005年3月国家就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表了意见。2005年7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随即全国兴起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截至目前为止,苏州全市累计有6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民录。另外,有3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民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59项,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205项。随着旅游业的深度发展,“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得到了广泛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较新的名词,虽然进入国民视线时间不长,却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人们熟悉亲切的民间文化;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的重视将其代入大雅之堂,提升到了“遗产”的高度,自然引起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
图11 2000年以来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论文数量曲线图
/
图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群文数据库整理所得
1.2研究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是苏州先民的杰出创造,是生存在当下、传承在物种大地的活态文化。而如今,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地域传统文化的体现和代表,加强区域旅游形象,对苏州旅游品牌的塑造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对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应得到重视。
1.3研究内容
本文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研究综述及相关概述;第三章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第四章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策略;第五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日后想研究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查阅法
1.4.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法是现如今社会调查中较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经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自己对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的开发调研,设计了本次的问卷。发放问卷的渠道主要是网络,然后通过对问卷进行回收、处理,最后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excel数据分析软件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4.3数据统计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数据,应用excel数据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处理。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相关概述
2.1文献综述
2.1.1国外研究综述
Karavia,Despoina,Georgopoulos,Andreas(2013)认为由于全球化、移民、城市化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面临消失的危险,得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特征有着密切关系这一重要结论[1]。Wei liying(2011)根据体验经济的特点,运用推理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条规则,即重点吸收现代元素,扩大继承人的数量,设置门槛。最后提出了以旅游者为核心的保护建议[2]。
2.1.2国内研究综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现状及开发策略
蔡梦寥(2016)提出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环境逐步恶化、观念不断改变的现实下,非物质文化生存空间日趋萎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衰落状态[4]。杨金姣,张晶敏,李瑞娟(2015)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开发度、活态性、原真性、资金、立法与管理、传承人、社区参与这七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旅游开发应进行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意见[5]。向云驹(2012)认为当一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得到空前关注、精心呵护,有机融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结构之中后,此地有价值的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创造都会被发现和挖掘,文化的多样性会汇同文化的整体性,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空间[6]。王龙(2017)认为,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以表现,如可利用性差和资源无法共享等问题。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和传承[8]。冯晓博(2015)指出目前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濒临失传,并提出利用媒体和走产业化两条道路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9]。尹钱铖,沈欣怡,周晶晶,廖倩倩(2018)通过对南京、扬州、徐州、苏州的调研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得出以下结论:认识度不够;对于“非遗”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传承;“非遗”传承人的缺失,并提出国家和政府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设立展柜或传习所、博物馆;抓住创新;提高和改善传承人待遇;让非遗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尝试将非遗中的手工艺品与生活用品相结合等建议[10]。黄平(2017)提出苏州非遗保护和开发中存在以下问题:技艺传承面临断层;资料急需保护;相关产品开发欠缺,宣传力度小。提出了采用现代教育方式传承、建立专题数字博物馆、加大宣传力度以及开发衍生产品等建议来推进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11]。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610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