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在校大心理账户对超前消费行为影响研究【字数:11083】

2024-12-07 16:4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随着大学生消费能力与日俱增,超前消费也在其群体中流行,但大学生过度的超前消费带来严重后果的新闻也不断被爆出,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心理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南京市大学生进行调查,力图研究出其心理账户对超前消费行为的影响,以此为树立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做出合理建议。研究发现心理账户对大学生超前消费行为的影响为:(1)消费情况敏感度随着账目核算周期缩减而随着提高;(2)心理账户的认知标签对超前消费支出有交互作用;(3)心理账户的情绪越消极超前消费行为也随之有所缩减。最后,对如何才能正确的进行超前消费行为提出针对性建议:(1)高校正确引导大学生超前消费;(2)家庭加强培养理财能力;(3)自身学会制定消费计划.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2选题意义 1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
2.1关于心理账户相关研究 2
2.2关于超前消费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
2.3关于如何引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行为的研究 3
2.4小结 3
第三章 大学生超前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4
3.1 经济尚不独立,消费受限 4
3.2 文化消费相交于物质消费较少 5
3.3 大部分都有消费计划,且消费方式具有一致性 6
3.4 超前消费情况与生活费需求的满足具有相关性 7
3.5 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超前消费行为具有差异性 7
3.6 超前消费行为对消费欲望具有刺激性 9
第四章 心理账户对大学生超前消费行为影响分析 10
4.1 消费情况敏感度随着账目核算周期缩减而随着提高 10
4.2 心理账户的认知标签对超前消费支出有交互作用 10
4.3 心理账户的情绪越消极超前消费行为也随之有所缩减 12
4.4总结 12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14
5.1 高校正确引导大学生超前消费 14
5.2 家庭加强培养理财能力 14
5.3 大学生自身学会制定消费计划 14
结束语 16<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br />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 19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超前消费是指当人们现有的收入水平,无法满足其消费需求的时候,所产生的以分期付款、透支未来收入等方式进行消费的行为。现代大学生具有着较高的消费水平和超前消费倾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民众的消费习惯受到了西方思维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借贷等超前消费方式来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大学生接受新兴事物的速度较快,随着互联网普及,移动支付平台的兴起,大学生群体普遍出现手机支付花钱更多的现象。当大学生在使网络支付平台进行消费时,他们不会对自身消费金额进行有意控制。此外研究还发现手机支付时,例如支付宝红包等意外之财会使大学生消费增加。从买数码产品、衣服、鞋子,到旅行、娱乐、健身等,较为富足的物质条件更加抬高了大学生的边际消费倾向,但由于自身经济尚未能够完全独立,可支配金额普遍不高,因而他们更愿意超前消费。
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与支付宝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在支付宝上大学生人均支付金额为40839元,与2017年相比,增长率为97%,表明大学生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近几年,一系列由于过度超前消费引发的悲剧屡屡上演,给大学生及其家长、高校等带来不少困扰,产生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在这个互联网营销大规模盛行的时代,网络上众多大V、博主、商家等等都在鼓动年轻人们去“及时行乐,该买就买”,这种享乐主义和不健康消费理念的普遍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年轻人的冲动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如何抵制错误消费观念的泛滥,杜绝过度超前消费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才能发挥超前消费的正面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养成适度消费行为,成为成为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1.2选题意义
本研究基于心理账户理论,通过对南京市学生的心理账户与超前消费行为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三江大学大学生心理账户对超前消费的影响,结合高校消费教育现状,分析大学生超前消费的成因,探讨对待这一现象的态度,有益于寻找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消费观念及信用意识的教育路径,使其进行正确的消费行为。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传承者,其群体性质特殊,研究大学生超前消费行为,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自身,培养理财意识;有益于家庭的和谐,避免悲剧事件再次发生;有益于高校校园环境的保护,良好风气的养成。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关于心理账户相关研究
1980 年,芝加哥大学教授Richard Thaler正式提出“心理账户理论”。李爱梅和鹿凡凡(2014)认为心理账户是通过设定心理预算达到自我控制,它促使人们选择自己应该选择的行为而不是自己想要选择的行为,也就是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是受诱惑产生的个体追踪花费和控制消费的认知记录簿[1]。刘泽文,孔亮(2014)认为心理账户是具有非替代性、享乐主义和灵活性的认知操作系统[2]。费坚,胡涛,陈景岭(2015)认为心理账户理论是指个体在参与经济活动时,会将具体的经济行为划分为:经济所得和经济所失两个方面,从而影响着个体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3]。杨林波和朱兴婷(2015)分析得出每个消费者的个体属性和环境特征两方面不断作用完善其金钱观念,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独特自我,进而产生独特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这些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个体的心理账户[4]。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Richard Thaler在2017年将心理账户理论和经济学充分结合,他们认为人们头脑里有一种心理账户。该理论刻画消费者的有限认知对消费、储蓄及其他家户行为的影响,导致决策制定过程是狭隘而非通盘考虑的。
从前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心理账户这个概念不断发展完善,心理账户是存在于人们头脑里,对自身或组织形式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认识、分析、规划和评估的心理操作系统。
2.2关于超前消费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杨立青(2013)认为超前消费受“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从众心理的影响[5]。Youssef El Haoussine,王海忠,李志宜(2016)研究认为超前消费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家庭结构和个性化需求[6]。张跣(2016)分析认为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影响因素是消费行为责任伦理的改变、即时满足心理特征和对网络贷款的高效感[7]。邵腾伟,吕秀梅(2017)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得出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影响因素是超前消费意识强度和互联网消费金融使用强度[8]。李彦亭,龚思月,李丹旸(2018)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上海市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格、年级以及计划习惯[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61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