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关于日本偶像产业经营模式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乃木坂46为例【字数:10809】

2024-12-07 16:4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日本偶像产业高度发展并十分成熟,20世纪70年代,伴随日本经济的腾飞以及有线电视的普及,诞生了大量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活动的艺人。发展至今,日本已有了包括艺人选拔与培训、内容企划、制作与宣发、粉丝运维等在内的成熟的偶像体系。目前日本偶像产业以杰尼斯事务所和48系为双支柱,支撑起整个偶像产业发展。乃木坂46作为后起之秀是如何能够在女子偶像组合里占据前列是本次研究的目的所在。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基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偶像产业的经营模式,与其他组合进行对比分析乃木坂46的营销策略,总结目前乃木坂46经营模式的优点所在并指出其不足做出相应建议。对我国国内偶像产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 1
1.3研究意义 1
1.4研究方法 1
第二章 理论基础 3
2.1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现状 3
2.2 偶像产业研究现状 4
第三章 乃木坂46经营模式分析 6
3.1日本偶像产业运营现状 6
3.2乃木坂46介绍 6
3.3乃木坂46的运营现状 7
第四章 乃木坂46经营模式中的问题 12
4.1粉丝经济产业链不够完整 12
4.2偶像市场外知名度较低 12
4.3资源分配不均衡 13
4.4单曲选拔机制存在问题 14
第五章 “乃木坂46”未来经营模式的建议 15
5.1提升偶像内容运营能力 15
5.2拓宽偶像组合宣传,提升团体知名度 15
5.3合理分配内部资源 15
5.4开拓海外市场 15
5.5优化单曲选拔机制 16
结束语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绪论
1.1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伴随日本经济的腾飞以及有线电视的普及,诞生了大量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活动的艺人。在偶像经济方面,杰尼斯事务所的诞生成为日本偶像艺人经纪的开端、随后诞生了大量偶像艺人,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包括小猫俱乐部、SMAP、早安少女组、AKB48 group、乃木坂46、Love Live等一系列偶像企划。发展至今,日本已有了包括艺人选拔与培训、内容企划、制作与宣发、粉丝运维等在内的成熟的偶像运营体系。杰尼斯事务所作为日本偶像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代表日本偶像产业的发展,杰尼斯事务所年收入现已经超过6亿美金,偶像文化如同旋风般冲击了整个日本音乐界。偶像文化从最初只是小众文化不被大众文化接受,到现在在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介上随处可见杰尼斯、AKB48等这些偶像们的身影,偶像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并且有稳定的粉丝支持者和人气。而在众多偶像团体中,乃木坂46从初期的不被看好发展至今也拥有了稳定的人气并且在模特界、音乐剧、舞台剧等方面活跃中。
1.2研究目的
本课题以个案为例对日本偶像文化和日本偶像产业进行分析。乃木坂46作为目前日本偶像市场上不容小觑的新的中坚力量,因此,以乃木坂46组合为研究对象,以日本偶像产业与文化产业为理论基础,剖析其经营模式的成功之处。同时发现其不足,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3研究意义
日本偶像文化能够一直保留下来保持着高热度,且不局限于国内,在亚洲地区都有偶像热潮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偶像本身对于日本人来说,有着独特的存在感和特别的情怀。因此本课题从乃木坂46的发展历程中去探索日本偶像产业的发展道路。以乃木坂经营模式作为案例对日本偶像文化市场日后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通过日本偶像团体对适应日本偶像产业发展的变化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以其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偶像团体作为参考和对照,同时作为我国国内偶像组合学习的对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偶像产业。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综述
通过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文献资料搜素,找到与偶像产业、偶像文化、文化产业有关的硕博士研究论文,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查看,了解偶像文化、文化产业基本理论和偶像产业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而在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借鉴的基础上确定好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与其他日本偶像团体进行对比分析经营模式的不同及优劣。
1.4.2田野调查法
通过田野调查法实地探知在日本偶像团体的发展现状,认知程度等。并且通过亲身经历来探索日本偶像产业经营模式的现状。
1.4.3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日本偶像产业运营现状的分析,在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以乃木坂46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作出相应对策建议。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现状
2.1.1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
大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各类大众的传播媒介,让大多数普通群众获取愉悦感,其中有闲群体占多数,同时大众文化需要符合商品市场上运作规律的原则。大众文化的日常文化形态通常包括报纸、书籍、广告、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及网络游戏等[1]。大众文化作为社会进入城市化阶段下的产物,它的主要受众以城市内的普通市民大众为主,其中包括含有学生的有闲阶层。在这个含义下的“大众”是特指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接收日常文化的大多数城市化群体,而不是从阶级分析的视角中区别出的“人民群众”或“人民大众”。在这层表述上王欣丛认为,大众文化会不断间接或是直接的促使普通群众“购买”文化、“消费”文化,很大的因素在于大众文化本身就是源于传播媒介不断现代化商业化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一种文化产业[2]。如上所述,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侧重于传播和受众方面,言及了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最初曾被汉密尔顿定义为对于大众而言是通俗、短暂、容易忘记、廉价、充满欺骗、有趣、有魅力、大生产大企业的[3]。方学军则是在社会学的视角下重新定义了流行文化,“流行文化作为通过大众传统媒体以此对城市大众进行复制化、模式化和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同时也是源于社会城市化、工业化和消费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4]。”
2.1.2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英国媒体理论家尼古拉斯加纳姆(Nicholas Gamham)最初在界定文化产业时是站在文化的双重性,一是商品性,二是服务性的立场上出发的[5]。(尼古拉斯加纳姆认为:“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既具有需求性又具有渴望性,而不论是需求还是渴望,大多数人想要得到文化去满足自己是需要通过具有市场化的商品或是服务等物品去提供的途径,并且在这一途径中市场是无法过滤掉不好的需求或渴望[6]。”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610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