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对农村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字数:31227】
目录
摘 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 引言 4
1.1研究背景 4
1.2研究目的 5
1.3研究意义 5
1.3.1理论意义 5
1.3.2现实意义 6
1.4特色或创新之处 6
第二章 文献综述 7
2.1“互联网+”教育发展研究 7
2.1.1数字技术:农村生活高速发展的“助推器” 7
2.1.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型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 8
2.2非认知能力研究 9
2.2.1人力资本模型的扩展:关注非认知能力 9
2.2.2非认知能力的定义与测量 10
2.2.3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可投资性 11
2.3网络学习与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 13
2.3.1网络学习新模式下家校教育过程对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13
2.3.2网络学习新模式下个体的综合素质对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14
2.4研究评述 15
第三章 研究设计 16
3.1实证模型 16
3.1.1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16
3.1.2中介效应模型 17
3.2数据介绍与处理 18
3.3变量界定与估算 19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25
4.1 OLS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25
4.2 GPSM的平衡条件检验 28
4.3 网络学习强度对非认知能力的处理效应 28
4.4影响机制检验 31
4.5基于断点回归的稳健性检验 33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5
5.1研究结论 35
5.1.1不同群体间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存在差异 35
5.1.2网络学习对非认知能力的作用效果受强度影响 35
5.1.3家校教育过程和个体的综合素质发挥中介作用 35
5.2政策建议 36
5.2.1注重网络学习模式的学习空间建设 36
5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2.2强调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有机结合 36
5.2.3促进良好亲子关系形成 37
5.3研究不足与展望 37
参考文献 38
致 谢 41
网络学习对农村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
摘 要
在当今的劳动力市场,应聘者的沟通能力、创新精神、情绪管理等非认知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非认知能力对个体劳动力市场表现和社会行为的重要作用已不断被认识。但受到家庭和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农村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发展可能与城市同龄人之间存在差距,或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劣势。因此本文意在探究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青少年能否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使用网络学习弥补家校教育投入的不足,进而促进教育公平。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选取16~18岁的农村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非认知能力综合指标。本文首先采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模型(GPSM),在排除了样本自选择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后,关于网络学习对农村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方向及显著性展开研究。进而展开中介效应分析,细化网络学习的作用途径,旨在点亮互联网时代下非认知能力的投入产出“黑箱”,并采用断点回归法(RDD)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
研究发现,不同群体间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确实存在差异,使用网络学习可一定程度上缩小这一差距。随着网络学习强度的上升,非认知能力先升高后降低呈“倒U”形,这二者之间的作用取决于家校教育过程及青少年个体内在的综合素质变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三点政策建议,首先要注重网络学习模式的学习空间建设,其次要强调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有机结合。在重视网络学习的同时,也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形成。
引言
1.1研究背景
人力资本的内涵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书中指出是一种“社会居民或成员习得的、有用的能力”。在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中,这种“能力”被界定为“认知能力”,即是影响劳动者单位劳动产出的知识与技术。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理论的解释力在理论模型和实践应用中都面临着挑战,一些与劳动知识技能不相关的个人特质也可显著影响个人收入水平,因此,“非认知能力”(noncognitive skills)开始被引入了人力资本模型当中。“非认知能力”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提出,它是指人们的心理素质和涵养,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但对智力因素发挥作用及其成长有重要影响。我国教育部在2018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即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学生不仅需发展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更要培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良好素养。同时,诸多调查也显示,劳动力市场在招聘人才时,对于应聘者的态度、沟通能力、动机等个人特质尤为看重(Arrow et al.2000;Green et al.1998)。意志力、创新精神、情绪管理、社交能力等非认知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
非认知能力的养成受到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可为子女的成长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而学校则通过教学干预对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和改进。诸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非认知能力的形成具有阶段性特征(周金燕,2015),青少年时期的培养和教育尤为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其他各方面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贝磊,2008)。但受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条件的制约,农村家庭子女在接受家校教育时更易面临资源短缺现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皆可能限制农村青少年获取信息和知识,或造成城乡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存在差距。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10451.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