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后影响民水产品消费意愿的因素分析以辽宁本溪为例【字数:11743】
目录
摘 要 4
ABSTRACT 4
第一章 引言 5
2.1研究背景 6
2.2研究意义 7
2.3研究方法 8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 9
3.1数据来源 9
3.1.1数据收集 9
3.1.2数据处理 11
3.2模型设计 11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12
4.1样本特征 12
4.2消费行为描述 13
4.3回归模型及结果 17
4.3.1变量选择与描述统计 17
4.3.2显著性检验结果 19
4.3.3结果分析 20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21
5.1研究结论 21
5.2政策建议 21
参考文献 22
致 谢..........................................................................................................................24
新冠肺炎疫情后影响市民水产品消费意愿的因素分析——以辽宁本溪为例
摘要
受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影响,2020年本溪市水产品市场消费额大幅下降。明确市民水产品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对本溪市水产品消费市场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本溪市居民191份调查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法分析疫情后本溪市居民的水产品消费行为变化;多元有序Logit模型分析本溪市居民水产品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冠疫情发生后,本溪市居民的水产品购买意愿大幅减弱、购买水产品的种类、频次、重量均有下降;其中学历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产地、安全检测证书、加工程度,对水产品的消费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据此从政府、水产品养殖企业、市民消费者角度提出相应建议。
引言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水产品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产销衔接不畅、供需不平衡等原因,导致水产品市场呈现量减价升的特点。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2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0年上半年水产品加权平均价格为22.01元/kg,同比上升5.0%,交易量为71.40万吨,同比下降8.2%。
水产品自身具有一系列的限制。消费者购买鲜活水产品,后续进行处理、保存工作,都比其他品类产品麻烦。新冠疫情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人们极少出门或聚餐,消费者消费水产品量大大减少,使大量水产品积压,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消耗。在疫情好转后,消费者对水产品的消费逐渐上涨,水产品市场本应逐渐回暖,但时间恰恰进入到了水产淡季,这使得受到冲击的水产市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进行恢复。六月中,北京新发地三文鱼被检测出新冠病毒,牵涉到多个三文鱼摊位,大量水产品摊位被关闭。这样面积大且集中的感染使消费者对出事的三文鱼失去信心,也对需要冷链运输的大部分进口以及冷冻海鲜信心不足。即便当时未能确定病毒的具体来源及传播途径,消费者在选择水产品上仍受到了很大影响。而不久之后,多地相继发生冻品包装检测呈阳性的事件,这再次对消费者对水产品信心造成巨大影响。而直接或间接导致其后双十一期间,整个水产行业低迷。就目前而言,水产业频出事件,行业遇冷。消费者本身对水产品信心不足,对水产品的消费意愿不高。
2020年本溪市人均GDP水平48556元,在全省排名第六位,东三省排名第十六位;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3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省排名第五位,实际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均处于辽宁省前列。本溪市位于辽宁中部,境内多山地,受水资源环境保护,库区养殖被禁止,山区的自然水资源有限,渔业难有大的发展,水产品多从辽宁南部的大连市进口。受大连市疫情影响,2020年本溪市水产品市场消费额下降30.2%。因此,本研究拟对本溪市居民水产品消费情况进行调查,通过了解本溪市居民的水产品消费特征和影响因素,发现其中问题,以找寻应对措施,为本溪市水产品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而为疫情后东北地区水产消费市场的恢复提供参考性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研究背景
疫情对水产业的影响呈现全方位态势。
水产品生产方面,史磊(2020)等学者指出疫情发生初期,水产养殖生产秩序受影响并对养殖主体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难。张静怡(2020)等学者指出饲料、苗种等生产物资运输滞留,部分养殖场户生产资料存储不足甚至严重缺料、少料,对渔业的春季生产活动造成较大影响。疫情对渔业生产周期中清塘、试水、放苗等环节造成影响,主要体现在南方主产区,如湖北地区苗种投放延迟了近一个月。惠新(2020)从水产养殖环节需要的技术员、指导的生产性服务方面来看,技术指导、设备清洁等相关服务,因疫情无法正常开展。
水产品流通方面,在疫情期间,水产品流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水产品常以冷链形式进行流通运输,但各个地区为了避免病毒传播,切断其传输链条来降低风险,从而实施了十分严格的管控措施。而流通不畅也造成了鲜活水产品的积压滞销,打乱了行业内正常的销售节奏,从而使“卖难”的问题在水产业越发显露。叶兴庆(2020)等学者调查发现,疫情期间存塘鱼量高是不争的事实,如湖南、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大量存塘鱼。不仅南方受影响严重,杨军(2020)等人指出,疫情期间恰巧赶上北方养殖贝类如牡蛎、海虹等大批上市,同样也面临大量产品积压、滞销的问题。徐海荣(2020)等人指出,一方面,由于部分地区冷库关闭,水产品难以冷藏保存。另一方面,受国家政策要求,各地水产品收储加工企业停工停产,水产品消化能力有限,解决水产品滞销问题的作用微乎其微。质量下降和水产品腐烂对生鲜水产品生产者造成的损失,相当于生产者全年减收。
水产品加工方面,蒋和平(2020)等人指出由于外地工人无法正常返工,返回工作地后仍需隔离观察14天,导致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产能未能及时达到正常水平。同时生鲜水产供给减少、水产品市场需求不足、防疫物资短缺等因素也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复产复工。据统计,截止至2020年9月21日,全国企业产能仍未全部恢复。赵永强(2020)等通过对74家水产加工企业进行调研,发现水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能恢复时间晚。疫情导致水产品供应短缺,使水产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交通不畅而导致公司物流成本上升,工人未能及时返岗,用工短缺造成人力成本上升。但停工停产期间,房租、利息等费用仍属于刚性支出,此外还有防疫成本,因此疫情期间及疫情恢复后短期内,企业负担加重。根据调查显示,因疫情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10%以上的企业高达42.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10439.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