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病原学 1
1.1形态及染色1
1.2 培养及相关特性1
1.2.1培养特性 1
1.2.2生化特性及血清型2
1.2.3抵抗力及致病性2
2流行病学 2
3临床诊断2
3.1临床症状2
3.1.1最急性型2
3.1.2 急性型 3
3.1.3 慢性型 3
3.2 病理变化 3
4实验室诊断 3
4.1试验材料 3
4.1.1病料来源3
4.1.2试验仪器与试剂 4
4.2 试验方法 4
4.2.1 病料触片镜检 4
4.2.2 分离培养与观察 4
4.2.3 生化试验 4
4.2.4 药敏试验 4
4.3 结果与分析 4
4.3.1 镜检结果 4
4.3.2 分离培养结果 4
4.3.3 生化试验结果4
4.3.4 药敏试验结果 4
5 防治措施 5
5.1 预防措施 5
5.2 治疗6
6 讨论 6
致谢6
参考文献7
表一 生化试验结果5
表二 药敏试验结果5
禽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
引言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禽霍乱或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引起的在家禽和野禽中发生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1]。急性感染造成较高死亡率,慢性感染导致生产性能低下,该病的发生与流行给养禽业造成巨大损失。
1 病原学
1.1 形态及染色
多杀性巴氏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无鞭毛不具有运动性、不形成芽胞、两端钝圆的球杆状或短杆状小杆菌,单个或成对排列,偶尔呈现链状或丝状;大小为0.25~0.4 μm×0.5~2.5μm。反复传代后趋向多形性。在组织、血液和新分离的培养物中的菌体用瑞士染色、美蓝染色或姬姆萨氏染色时,可呈现典型的两极浓染,很像两个并列的球菌,故又称两极杆菌,但陈旧或多次传代培养物两极着色不明显。新分离的菌株通过负染可在电镜下看到宽厚的荚膜,经人工培养而变异致弱的菌株,则荚膜不明显或不完全[13]。
1.2 培养及相关特性
1.2.1 培养特性
多杀性巴氏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为pH7.2~7.4。对营养要求比较严格,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贫瘠,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加有酪蛋白水解物、鸡血清或微量血红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分离培养多杀性巴氏杆菌可选用血琼脂培养基或葡萄糖淀粉琼脂培养基,但含5%鸡血清的葡萄糖淀粉琼脂培养基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初次分离以及传代培养的最佳选择。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h,长成灰白色露珠状针尖大小菌落,相邻的菌落多发生融合,彼此间界限不明显,不出现溶血现象。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为圆形,直径1~3mm,呈光滑、闪光、半透明的奶油状。液体培养基中,16~24h的培养物生长最佳,表面形成菌环。培养初期肉汤均匀混浊,24h后上清清亮,管底形成黏性沉淀物,某些菌株还会形成絮状沉淀。在加有血清的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光滑、突起、半透明的奶酪状,在暗室经45°斜射光照射菌落,菌落呈现不同程度的虹光[14]。
1.2.2 生化特性及血清型
多杀性巴氏杆菌不产气,但能产生氧化酶、触酶、过氧化物酶、硫化氢和氨。培养48h可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不液化明胶。可形成靛基质,MR和VP试验均为阴性。常规的血清学分型是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根据间接血凝试验对荚膜抗原进行血清学分群,目前已发现5个血清群(A、B、D、E和F),我国分离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以5:A居多,其次为8:A。通过试管凝集试验和琼脂沉淀扩散试验进行菌体抗原的血清学定型,目前已发现16(1~16)中菌体血清型。因同一血清型存在表型和基因型的差异,说明传统血清学分型有一定的局限性[1, 3]。
1.2.3 抵抗力及致病性
多杀性巴氏杆菌抵抗力不强,极易被普通消毒剂、阳光、干燥和热灭活,在无菌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也很快死亡。阳光下暴晒10min,或56℃15min,60℃10min即可杀死该菌。在干燥空气中2~3d死亡。3%福尔马林、10%石灰乳或0.5%~1%氢氧化钠等作用5min即可杀死本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该菌所致急性病例呈出血性败血症迅速死亡;慢性病例表现为肉髯水肿、关节炎,病死率较低[35]。
2 流行病学
各种家禽,如鸡、鸭、鹅、火鸡等对该病均具有易感性,各种野禽也易感。禽霍乱通常易造成产蛋鸡群产蛋下降甚至死亡,通常16周龄以下的鸡对该病有较强的抵抗力。青年鸡发病常由血清1型菌株所致,多与其他病合并发生。断料、断水或骤然更换饲料等应激均会导致禽对该病的易感性提高。该病发生虽无明显季节性但与自然条件和场圈区域小气候有很大关系,在高温多雨的地区和季节以及饲养环境较差的养殖场多发。感染鸡群死亡率一般在0~20%,有时可达30%左右。禽霍乱传入鸡群是的途径尚难以确定,一般认为慢性感染禽是主要传染源,目前还未发现经蛋传播的证据。在禽群中病原菌主要是通过病禽口腔、鼻腔以及眼结膜的分泌物污染环境,特别是饲料和饮水来进行传播[1, 6]。Abrahante JE[7]等用32P标记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实验发现,细菌在腺胃中已被灭活,粪便中不含具有活性的多杀性巴氏杆菌。
3 临床诊断
3.1 临床症状
因菌株致病力和家禽抵抗力强弱不同,发生感染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有差异,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8]。
3.1.1 最急性型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dwyx/43688.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