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温度条件下克氏原螯虾体幼体对密度的适应性分析【字数:8268】
目录
1.前言 1
1.1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性 1
1.1.1分类学地位 1
1.1.2形态特征 1
1.1.3生活习性 1
1.1.4繁殖习性 1
1.1.5营养功效 2
1.2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 2
1.3温度对幼体生长的影响 2
1.3.1加温对幼体生长的影响 2
1.3.2低温对幼体生长的影响 3
1.4密度对幼体生长的影响 3
1.5克氏原螯虾产业现状 3
1.6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2.材料与方法 5
2.1材料 5
2.2仪器与试剂 5
2.3实验内容及方法 5
2.3.2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5
2.3.3不同密度条件下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6
2.3.4饲养管理 6
2.4实验注意事项 6
2.5实验数据处理 6
3.结果 8
3.1克氏原螯虾幼体在加温情况下的生长情况 8
3.2克氏原螯虾幼体在低温情况下的生长情况 9
3.3克氏原螯虾幼体在高密度情况下的生长情况 9
4.讨论 12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4.1温度对克氏原螯虾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12
4.2 饲养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体存活率的影响 15
4.3 饲养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16
5.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1.前言
1.1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性
1.1.1分类学地位
克氏原螯虾又称淡水小龙虾,在分类学上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蝲蛄科、原螯虾属[]。
1.1.2形态特征
整个身体由头部、胸部和腹部的2个部分组成。除了没有附肢的尾部外,还有19对附肢,体表有硬壳。虾头有5节,胸部有8节,头部和胸部愈合成一个叫做头胸部的整体。头部和胸部是圆柱形的,前面的额角呈三角形形状。额角表面中间凹陷,俩侧有尖端棘手的脊骨。在头部中间,有一个弯曲的颈部沟槽,俩侧都有粗颗粒。腹部总共有7节,后端有一平尾部分和第六个腹部关节的附肢形成一个尾扇[]。
1.1.3生活习性
克氏原螯虾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河南、安徽、湖北、山东、香港等地区。生活在淡水河流、湖泊、水渠、池塘和稻田中。它对水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甚至可以在鱼类难以生存的水域中生存。
对pH的耐受范围为5.8~8.5,适宜范围是7.5~8.5。溶解氧含量要求在3mg/L以上,不能低于1.5mg/L,窒息点为0.67mg/L。在水中溶解氧含量不足时,将上升至水边或水上,或者爬升到水中的漂浮植物,将身体侧卧于水面,并使用露出水面外的鳃,吸收空气中的氧。
克氏原螯虾喜欢居住在水生植物、树枝、石隙等隐蔽的物体,昼伏夜出,当光线微弱或黑暗时爬出洞穴,通常抱着水体中的悬浮物等水生植物身体处于“睡觉”状态。当光线强时,沉入水底或隐藏在洞穴中[]。
1.1.4繁殖习性
一年产卵1次,交配季节多在每年4~5月和9~10月,水温在15~31℃时,就可以交配。当水温达到15℃以上时,性成熟的雌虾开始生殖蜕壳,整个蜕壳过程大概需要2min。雄虾趁机与之交配,交配时间持续10~30min左右。交配后3~10h雌虾开始产卵,刚产出的卵颜色为黄色。抱卵量因亲虾大小而异,个体大的抱卵多,个体小的抱卵少,变幅在500~2000粒之间。最适合孵卵的水温为22~28℃,水温在35℃时,仍可孵化,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一般需要11~24d[3]。
1.1.5营养功效
克氏原螯虾属于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优质水产品,其氨基酸组成优于肉类,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而体内又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的8种必须氨基酸,不但包括异亮氨酸、色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而且还含有脊椎动物体内含量很少的精氨酸。虾黄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克氏原螯虾还具有较好的食疗作用,由于克氏原螯虾肉中含有大量的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所以有有补肾、壮阳、健胃的功能。对人体的耐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虾壳可以入药,将螯虾壳与栀子一起制成粉末,可以治疗神经痛、风湿、小儿麻痹、胃病等,美国还利用螯虾壳制造止血药。
克氏原螯虾可加工成副产品,如虾头、虾壳等。它可用于制造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以及提取甲壳素。可以说,克氏原螯虾全身都是珍宝,它们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
1.2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
克氏原螯虾的整个身体部分是在卵子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孵化后不会添加新的身体部分。当幼虫孵化时,它们具有最终的体形,这与成体没有太大差别。只是缺少一些附属物。刚从膜中出来的幼体是末期幼体,也称为第一龄幼体,之后每蜕一次皮为一龄期,第一次蜕皮后的幼体称第二龄幼体,经历过第二次蜕皮后的称第三龄幼体,余类推。
1.3温度对幼体生长的影响
1.3.1加温对幼体生长的影响
温度是一种经常起作用且到处存在的生态因子,外界环境温度在动物生命活动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当然温度对虾类的生长发育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报道,凡纳滨对虾幼体在28~30℃之间的生长速度达到最高,并且成活率也较高[]。潘鲁青等研究了温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的影响,幼虾分不同的时期,分别对每一时期培养多种温度下,结果表明中国对虾随着幼虾的发育及其温度适应范围也逐渐增大[]。而日本对虾幼虾对温度的改变具有较长的适应性,在培育过程中保持水温不变,水温在27℃时日本对虾幼虾的生长率最高,但成活率不高,当水温在24℃时日本对虾幼虾的成活率最高[]。李铭等对克氏原螯虾研究表明,在适当的低温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生长缓慢,但其成活率较高[]。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可显著促进幼虾的生长和发育。幼虾对升温的适应能力比降温强,也就是说,适应高温的能力要比低温的更强。总而言之,只要将加温的温度控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促进绝大多数幼虾的生长。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pkxygc/8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