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暹罗芽孢杆菌和不同化学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研究【字数:7723】

2024-02-25 17:3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切花菊设施连作导致严重的连作障碍,包括菊花枯萎病。本文以探索暹罗芽孢杆菌应用于防治菊花枯萎病的理论依据为目的,进行如下试验拮抗菌R3的分离鉴定;不同化学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抑制效果研究;暹罗芽孢杆菌促生效果及其对尖孢镰刀菌抑制效果研究;暹罗芽孢杆菌、化学杀菌剂及两者配合施用对菊花枯萎病防控效果研究。各试验表明拮抗菌R3即为暹罗芽孢杆菌;多菌灵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比肟菌酯、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和戊唑醇等杀菌剂强;暹罗芽孢杆菌对尖孢镰刀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促生作用效果不显著;暹罗芽孢杆菌及多菌灵对菊花枯萎病都有一定的防控作用,当两者配合施用时防控效果更好。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材料 2
1.2方法 2
1.2.1 拮抗菌R3的筛选、分离与鉴定2
1.2.2 不同化学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3
1.2.3暹罗芽孢杆菌、化学杀菌剂及两者配合施用对菊花枯萎病的防控效果3
1.2.4暹罗芽孢杆菌的促生效果及其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3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2 结果分析4
2.1拮抗菌R3的分离、筛选及其鉴定4
2.1.1 拮抗菌R3的分离与筛选4
2.1.2 菌株R3的鉴定4
2.2不同化学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5
2.3暹罗芽孢杆菌、化学杀菌剂及两者配合施用对菊花枯萎病的防控效果6
2.4暹罗芽孢杆菌的促生效果及其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8
3讨论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暹罗芽孢杆菌和不同化学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引言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原产于我国,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被誉为世界四大鲜切花和我国十大名花。切花菊的栽培方式多为设施连作,长期连作会导致严重的连作障碍[1]。由连作引起的枯萎病等土传病害是主要问题,病原菌从根部侵入,为害维管束,感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染枯萎病的植株大量枯萎死亡,这给生产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2],尖孢镰刀菌是该土传病害的主要致病菌。陈慧杰等经过分离鉴定确定尖孢镰刀菌即为‘神马’菊花枯萎病的病原菌,且进一步研究表明其粗毒素会抑制切花菊‘神马’幼苗根、茎的生长,增加其根系细胞膜的通透性[3]。
目前,有关枯萎病生物防治的相关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真菌可作为防治菊花枯萎病的生防菌。Sigh等研究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球囊霉菌和假单胞杆菌的毛喉鞘蕊花植株对枯萎病有较强的抗性,其在田间的发病率降低了68 %[4]。具有生防作用的生防真菌还有木霉菌、内生真菌等[5]。
细菌也可作为防治菊花枯萎病的生防菌。关于芽孢杆菌作为生防拮抗菌的相关研究较多:谢丽华等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枯萎病的致病菌尖孢镰刀菌有抑制作用,此为菌体及其产生的拮抗物质共同作用的效应[6]。王璐瑶等进一步研究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可以稳定定殖于接种尖孢镰刀菌的病土中并维持一定数量,其水分散粒剂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化学药剂‘百菌清’,对番茄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85 % 90 %,能够有效防控设施番茄枯萎病[7]。陈立华等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生物有机肥能够有效防控枯萎病病害[8]。同时,有学者研究了生防菌与有机肥配合施用的效果:刘智慧等人发现,生防菌与有机肥联合施用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从而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达到防控枯萎病的目的[9]。
现阶段出于减量使用农药的目的,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拮抗菌与杀菌剂配合施用对枯萎病的防控效果[1]。
本试验对拮抗菌R3进行分离鉴定,同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其促生效果和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通过进行平板试验比较几种化学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并在盆栽试验中探究拮抗菌与杀菌剂配合施用对菊花枯萎病的防控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和主要仪器
供试材料:暹罗芽孢杆菌菌株于2017年秋季从大学湖熟菊花实验基地健康的切花菊‘神马’根际土壤中分离所得;尖孢镰刀菌由大学菊花实验室提供;多菌灵、戊唑醇、代森锰锌、肟菌酯、苯醚甲环唑等化学杀菌剂从网上购买;大学湖熟菊花实验基地提供切花菊‘神马’插穗,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神马’插穗,扦插于穴盘(长54 cm,宽28 cm),待生根后,移栽于一次性透明塑料杯(底部打孔)中,即为供试菊花幼苗。
试剂:DNA聚合酶、DNA剪切酶、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等。
主要仪器:高压灭菌锅、恒温摇床、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等。
培养基:LB培养基:蛋白胨10.0 g、酵母粉5.0 g、NaCl 10.0 g、琼脂粉(液体培养基不用)10.0 g,去离子水1 L,pH 7.27.4,121 ℃灭菌30 min。
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5 g、去离子水1 L,121 ℃灭菌30 min。
1.2 试验方法
1.2.1 拮抗菌R3的分离、筛选及其鉴定
采用土壤稀释法分离细菌。用毛笔将菊花根际上附着的土体刷落,将土样过20目筛,以去除大块土体和杂质。称取5 g根际土,置于已灭菌的锥形瓶中,加入无菌水和钢珠定容至50 mL,置于恒温摇床上振荡约30 min后,用纱布过滤,得到上清液。使用无菌水将上清液进行浓度梯度稀释,并在LB固体培养基上涂布,置于37 ℃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培养过程中,每天观察,当长出菌落后挑取单菌落转接到新的LB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培养。重复几次,直至获得纯化的菌株。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拮抗菌。将尖孢镰刀菌菌饼接种于PDA培养基中央,挑取细菌在培养基上距离中央垂直距离约20 mm左右的位置划线,于28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天。其后,运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并计算抑菌率,抑菌率计算公式为:
抑菌率=(BckBd)/ Bck×100,其中Bck是对照的菌落直径,Bd是各处理的菌落直径。
参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和《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对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及部分理化特性研究[1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mkx/564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