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针对斜纹夜蛾的高活性混配杀虫剂筛选(附件)【字数:7258】

2024-02-25 17:2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农业害虫,对现有多种化学农药产生了抗性。为解决其抗性问题,本实验将联苯肼酯作为一种增效剂与不同杀虫剂混配,以期筛选出具有显著增效效果的杀虫剂。【方法】本实验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了五种杀虫剂单剂(甲维盐、阿维菌素、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再将联苯肼酯作为增效剂与五种杀虫剂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配,测出增效比(SR)。【结果】五种杀虫剂单剂的LD50分别为0.140 mg/kg(甲维盐)、2.290 mg/kg(甲氧虫酰肼)、0.475 mg/kg(氯虫苯甲酰胺)、9.973 mg/kg(阿维菌素)、0.231 mg/kg(氟雷拉纳)。氯虫苯甲酰胺三种配比(1:1、1:10、10:1)的SR值分别为2.56、5.01和10.33。【结论】联苯肼酯对氯虫苯甲酰胺有着良好的增效作用,可望将两者进行混剂开发。
目录
引言 3
1. 材料与方法 6
1.1供试昆虫及饲养 6
1.2 实验方法 7
1.2.1 单剂毒力测定方法 7
1.2.2 增效剂联苯肼酯与杀虫剂单剂混配毒力测定方法 7
1.3 数据处理 7
2.结果与分析 7
2.1 六种杀虫剂单剂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 7
2.2 增效剂联苯肼酯和杀虫剂单剂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 8
3.讨论 8
3.1杀虫剂单剂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8
3.2混剂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针对斜纹夜蛾的高活性混配杀虫剂筛选
引言
引言
1. 斜纹夜蛾的生物学特性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且对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的害虫。斜纹夜蛾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寄主广泛,能在多种农作物和田间植物上生活,为害的农作物主要有大豆、芋头、香蕉、花生、烟草和十字花科蔬菜等。斜纹夜蛾发生的范围在南纬3540°和北纬4057°之间,不仅在中国危害严重,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其他地区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也有大规模的发生,在中国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等东南地区的农作物大面积种植区域。
斜纹夜蛾成虫体长1326毫米,翅长度为3246毫米,触角为丝状[1]。通常情况下,雌成虫的翅长度和体躯长度都略长于雄成虫。成虫的头、胸、腹部以及前翅区域均呈灰白色,前翅在静止状态时斜纹呈脊状,翅面有比较复杂的褐色斑、内横线和外横线,后端具有三条灰白色的斜纹,特点比较突出。雄成虫的三条斜纹较雌成虫的更为靠拢和贴近,表面看上去像是一条粗粗的灰白色斜纹,而雌成虫的斜纹则较为分散,三条斜纹集中与分散是判断斜纹夜蛾成虫性别的重要形态特征,也在斜纹夜蛾的饲养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虫的后翅呈灰白色半透明状,翅面泛紫色,但没有前翅上那些种类繁多的斑纹。
在白天,斜纹夜蛾成虫隐藏在土块的缝隙处、草丛等阴暗地区,日落后才开始活动,在夜间尤其是20: 0024: 00期间活动最为旺盛。成虫有很强的迁飞能力,可进行远距离迁飞危害。成虫在羽化后一天之内就可以交配并产下卵粒,卵粒呈不规则块状,成虫在第二和第三天产卵量最多。成虫在幼嫩、茂密的植物叶片背部产卵,数十乃至上百粒卵聚集形成卵块,卵块外覆有黄色鳞毛,卵的孵化率一般可以达到95%以上。卵形状为球形或者半球形,直径在0.30.6毫米之间,表面具纵横脊纹。刚产的卵呈乳白色或者白色,快孵化时呈黑褐色[2]。
幼虫龄期共有6个阶段。12龄幼虫体长1.34.5毫米,头部宽0.20.6毫米,虫体呈乳白色。幼虫的体躯会随着生长以及温度、光周期、虫口密度、湿度甚至还有取食对象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幼虫表面分布着带有刚毛的毛瘤,毛瘤排布较为整齐,易于辨认。幼虫刚孵化时,数十乃至数百头群集于植物叶片背部,啃食叶肉及其表皮。幼虫昼伏夜出,午间阳光照射较强时爬至寄主植物叶背处或泥土中躲避。3龄幼虫体躯长511毫米,呈黄绿色,在腹部的第一个体节处有两个呈三角形的褐色斑纹着生。3龄幼虫可以随风扩散开来,啃食植物叶片、嫩茎,被啃食叶片呈纱状。4龄后幼虫食量剧增,有避光、假死性,昼间静隐于寄主植物、表土中,傍晚爬行至植株叶片取食,主要啃食植物幼嫩的叶片、茎部、花以及果实,严重暴发时能将全田农作物吃成光杆,造成农作物绝收。老熟幼虫体躯长2446毫米,头宽2.33.0毫米。老熟幼虫在虫口密度小时体形肥大,体表呈浅褐色和黑棕色,躯干线条较为明显,颜色呈黄褐色或者黄色,腹部呈深绿色,部分腹节斑纹较大,呈菱形。老熟幼虫形态与体色也因所在地区温度、光周期、寄主植物变化而变化。
蛹的长度在1522毫米之间,呈长卵形,红色或者褐色,在化蛹前变为黑褐色,在腹部背面第四至第七节前缘处布满了黑褐色小斑点,具黑色气门,气门后缘呈锯齿状,腹末有一对发达并且基部分开的臀刺。雄性蛹最后一腹节上部有明显凸起的生殖器,是判断蛹性别的重要特征,也为斜纹夜蛾的人工饲养提供了便利。
斜纹夜蛾种群的田间消长与其生物学特征、发生地的环境气候条件、人为因素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34]。夏日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斜纹夜蛾的交尾繁殖和较大规模发生,田间高温高湿的小气候也易致使斜纹夜蛾间隙性的局部暴发,所以斜纹夜蛾为害期一般在每年田间温度较高的78月份,且在农作物生长茂盛的地区危害较重。近年来,农作物的产业布局日新月异,可供斜纹夜蛾生存的作物种植量不断增加,为其提供了足够的食物与良好的栖息环境,且斜纹夜蛾具有快速发生的特点,如若不能在暴发前开展各项治理,很容易产生大规模危害。斜纹夜蛾产卵能力很强,一头雌成虫一次可产10002000枚卵,最多时可以达到3000枚。当某地斜纹夜蛾种群密度大、食物短缺时,可以进行远距离迁飞,转移至食物充足的地区再进行危害,迁飞速度最快可达到每小时4.83千米,迁飞距离可以达到40公里 [57]。
2. 斜纹夜蛾防治现状
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邻氨基苯甲二酰胺类杀虫剂,由美国杜邦公司研发并投入实际生产。氯虫苯甲酰胺具有广谱杀虫性,几乎对所有重要的农业害虫都具备良好的生物活性,尤其是鳞翅目昆虫,持效性好,而且对人以及其他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很低,所以被广泛用于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治。氯虫苯甲酰胺对农业害虫的作用机制比较独特,其作用机理有别于其他的杀虫剂,它的作用位点是昆虫的鱼尼丁受体。有研究表明,害虫被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会表现出麻痹,抽搐,拒绝进食、运动不协调和肌肉收缩等症状,最后导致试验害虫虫体发黑、干瘪,死亡。氯虫苯甲酰胺的耐雨水冲刷性等实际应用性能优于传统杀虫剂,不仅对成虫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对幼虫和卵也具备良好的生物活性,这进一步提高了其实际应用性能。毒理学研究表明[8],氯虫苯甲酰胺对靶标生物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使得氯虫苯甲酰胺对非靶标生物没有明显威胁,且不会在动物体内聚集,对环境和人类的安全性很高。因为氯虫苯甲酰胺独特的作用机制,所以其与其他常见化学农药混用无交互抗性,可以应用于田间害虫的抗性治理。田间生产实践表明,长期使用单一农药会导致害虫产生抗性,并且抗性逐年递增,导致农药杀虫效果下降,使用成本提高,氯虫苯甲酰胺在被广泛运用于田间害虫防治后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抗性,并且抗性逐年增加。在国内12个调查点开展的斜纹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检测结果显示,有8个调查点的斜纹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达到了一定水平,抗性倍数在6.824.4之间[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