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密度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捕食行为的影响(附件)【字数:5643】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实验材料 2
1.2实验方法 3
1.3数据分析 3
2结果与分析3
2.1瓢虫种类和蚜虫数量对捕食成功率的影响3
2.2瓢虫种类和蚜虫数量对逃脱成功率的影响4
2.3首次打斗时间对捕食成功率的影响5
2.4相遇后行为倾向6
3讨论 7
致谢8
参考文献8
蚜虫密度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捕食行为的影响
引言
引言
捕食性瓢虫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瓢甲科(Coccinellidae),是农田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类捕食性天敌,其种类较多,可捕食多种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害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均为捕食性瓢虫中的重要种类,广泛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与其他捕食性瓢虫相比,异色瓢虫存在诸多优势,不但分布范围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广,而且食性广、食量大、捕食能力强,是蚜虫等小型害虫的重要自然控制因子。因此,目前异色瓢虫已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多地的农业生产中[1.2]。龟纹瓢虫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其特点包括个体小、发育快、耐高温、耐干旱,而且捕食范围广,对小麦蚜虫等有较好的控制作用[3]。但是,在受到食物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时,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常常发生自相残杀和集团内捕食行为,对瓢虫种群动态以及生物防治的效果会产生复杂的影响。
自相残杀是以同种个体为食的现象,广泛存在于肉食性动物中。捕食性昆虫的卵、蛹以及刚孵化的个体无活动能力或活动能力较差,一般充当为种内自相残杀的猎物[4.5]。在自然条件下,捕食者常常面临食物短缺、种内竞争加剧的生存压力,通过自相残杀可以一定程度上补充食物,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潜在的竞争者,这有利于种群保持繁盛的状态。同时,自相残杀的过程中,同类个体优胜略汰,有利于提高种群的质量[6]。但是,自相残杀也会引起一些风险,包括增大受伤、降低广义适合度和增大传染疾病的可能等[7.8]。捕食性瓢虫有时会发生自相残杀。异色瓢虫在长期的进化和适应过程中发展出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性,主要表现为对食物的搜寻行为、异色瓢虫幼虫间的自残行为以及异色瓢虫雌雄成虫间的交配和产卵策略,这些行为在室内人工饲养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当一定范围内的异色瓢虫种群密度过高或蚜虫的发生减少导致食物不足时,异色瓢虫幼虫之间都容易表现出自残行为。而且,同一卵块孵化的异色瓢虫幼虫间的自残行为发生较小,不同卵块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性。异色瓢虫种群内的这种自残行为会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但会通过幼虫个体进行分散迁移和雌虫所产卵块中增加营养卵来降低自残率。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以卵、和刚孵化的个体充当为种内的猎物。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创造足够复杂的环境,使得饥饿、移动性强的个体与易受攻击、移动性差的个体相遇[9]。捕食性瓢虫的自相残杀行为,可以一定程度上补充食物,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潜在的竞争者,这有利于种群保持繁盛的状态。同时,自相残杀的过程中,同类个体优胜略汰,有利于提高种群的质量[10.11]。但是,自相残杀也会引起一些风险,包括增大受伤、降低广义适合度和增大传染疾病的可能等[12.13]。
集团内捕食作用指由于不同捕食者间存在同域分布的现象,在食物资源缺乏条件下同一营养级的不同捕食者之间存在的捕食关系[14]。集团内捕食现象在捕食性瓢虫不同种间普遍存在,这对捕食性瓢虫不同种的种群动态以及害虫的防治效果产生了复杂而巨大的影响;集团内捕食发生严重时,会导致处于弱势的天敌种群快速衰退、控害作用明显减弱[15]。但是,如果被捕食者采取了适当的躲避及防御措施,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集团内捕食作用带来的负面影响[16]。因此,近年来集团内捕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另外,瓢虫的集团内捕食作用一般分为双向性集团内捕食和单向性集团内捕食[17.18]。双向性集团内捕食即前一种瓢虫可以捕食后一种,反过来,后一种瓢虫也可捕食前一种。单向性集团内捕食即前者瓢虫捕食后者瓢虫,反之不行。
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存在自相残杀和集团内捕食行为,这受到食物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同时,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自相残杀和集团内捕食行为会对其种群动态以及生物防治的效果产生复杂而巨大的影响。如果自相残杀和集团内捕食行为严重发生时,生物防治效果往往会大大降低。因此,本实验试图研究蚜虫密度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捕食行为的影响,了解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自相残杀和集团内捕食的规律,为生物防治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供试蚕豆:蚕豆((Vicia faba)种子购于苏北农家鲜网店,种植在直径7.5 cm高10 cm的塑料杯中,选取长至3~4层叶片的蚕豆植株作为供试植物。
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于2018年4月采自南京市江苏省农科院试验田旁的野豌豆(Vicia sepium)上。在养虫室盆栽种植的蚕豆苗上饲养、繁殖,在蚜虫密度较高时,及时移除并补充新鲜的蚕豆苗。养虫室环境温度为25±2℃,相对湿度为65%±5%,光照强度为1500 lx,光照周期为 16L:8D,取2~3龄豌豆修尾蚜供试。
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成虫同上采自南京市江苏省农科院试验田旁的有蚜虫的野豌豆上。养虫室内以豌豆修尾蚜作为猎物在养虫笼(30ⅹ30ⅹ30cm)饲养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成虫。产卵后将卵快移除待孵化后立即将异色瓢虫幼虫置于圆形塑料食品盒(直径 15 cm、高 7.5 cm)内, 1~2龄幼虫10~15 头/盒,3~4龄幼虫5~8 头/盒,盒上方用纱布封口;龟纹瓢虫幼虫置于圆形塑料培养皿(直径 5cm、高 1.5cm)内, 1~2龄幼虫5~6头/皿;3~4龄幼虫1头/皿,并用纱布封口,所有幼虫及成虫均提供充足的蚜虫作为猎物,取3代后4龄(蜕皮后12h内)幼虫供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4131.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