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形态特征和局部超微结构观察【字数:7016】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4
1材料与方法4
1.1室内饲养与采集 4
1.2光学显微镜观察4
1.3扫描电镜观察 4
2 观察结果及分析5
2.1 稻纵卷叶螟的各虫态形态特征 5
2.1.1 卵期 5
2.1.2 幼虫期 5
2.1.2.1 1龄幼虫 5
2.1.2.2 2龄幼虫 6
2.1.2.3 3龄幼虫 7
2.1.2.4 4龄幼虫 7
2.1.2.5 5龄幼虫 9
2.1.2.6 老熟幼虫 9
2.1.3蛹期 10
2.1.4成虫 11
3 讨论 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稻纵卷叶螟形态特征和局部超微结构观察
引言
引言
农业害虫识别是IPM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某类害虫的识别是制定防治这种害虫策略的基础[1]。通过观察稻纵卷叶螟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并进行记录,获得了更多详尽的图文资料,可以为水稻田的稻纵卷叶螟治理和教学提供参考。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幼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虫俗称刮青虫,是水稻害虫之一,在我国水稻生产上会有局部、间歇性的大发生,使水稻产量大幅减少。稻纵卷叶螟幼虫将水稻叶纵卷成苞状,并在其内啃食稻叶,会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以及抽穗。前人对稻纵卷叶螟的研究多集中在生活史、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上,对稻纵卷叶螟各龄期整体和局部的形态结构研究较匮乏,本文参考了其他鳞翅目昆虫幼虫在此方面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对其局部结构例如触角、胸足和单眼的研究可作为其行为学研究和系统分类的依据,可为其抗药性研究提供方法思路,从而为防治做出贡献,也可为VR三维模型教学提供资料。
根据观察,稻纵卷叶螟幼虫蜕皮4次,共分五龄。蜕皮前几个小时不进食不移动,呈休眠状态。幼虫每次蜕皮的间隔时间一般为3天左右,5龄后经过4、5天左右开始化蛹,在保证饲养环境温度适宜且保持良好的条件下,幼虫期会有一定缩短。
当稻纵卷叶螟老熟幼虫进入预蛹状态时,体色会转变为近乳白色,同时停止进食与移动。化蛹时幼虫会吐丝将附近的两三片叶片缀合,结成叶苞,完成后幼虫在叶苞内转动头部吐丝结成薄茧,同时幼虫的腹部末端两端分泌出白色絮状物填充整个叶苞,并通过腹部末端分泌的絮状物将自身虫体固定住。一段时间后,旧头壳破裂,随后幼虫会剧烈地扭动腹部,利用腹部运动和旧表皮的阻力蜕下表皮,形成虫蛹,蜕下表皮堆积在腹部末端,同时虫蛹脱离腹部末端絮状物的固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室内饲养与采集
目前朱阿秀、刘向东等人对稻纵卷叶螟已有较成熟的室内饲养技术[2],本实验供观察的虫体材料取自刘向东教授养虫室,由李明珠师姐饲养的,用小麦苗喂养的各个时期的稻纵卷叶螟。
提前准备好塑料杯,在杯底放置润湿的些许棉花,放入少许小麦叶片,从养虫室中取不同龄期幼虫放入杯中,用塑料薄膜将杯口封住,并用剪刀将薄膜开几个小口,以保证拍摄观察前试虫的正常生理状态。
1.2 光学显微镜观察
使用莱卡DVM6超景深三维数码显微镜进行拍摄,观察前将幼虫置于已被乙酸乙酯浸湿的滤纸上,将滤纸和幼虫放置于玻璃皿内,盖上盖子,待昆虫完全昏迷后再开始拍摄。拍摄时长约7个月,进行了多个世代的拍摄观察。
1.3 扫描电镜观察
本实验使用的扫描电镜为我校生科院电镜实验室的SU8010扫描电镜。处理步骤如下:①先采集不同时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使用蒸馏水对虫体表面进行3次冲洗。②清洗完成后使用2.5%戊二醛进行固定,将其至于1.5ml离心管内保存。③进行冷冻处理前,需将幼虫取出,用蒸馏水将戊二醛洗去,并再次用蒸馏水对其进行3次清洗。④清洗完成后使用吸水纸吸取表面水珠,再用导电胶将样品固定好,然后进行冷冻处理,处理完成后进行观察。
2 观察结果及分析
2.1 稻纵卷叶螟的各虫态形态特征
通过利用不同的仪器拍摄观察,观察到稻纵卷叶螟四种虫态(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的各虫态形态特征。
2.1.1 卵期
卵椭圆形且扁平,中央稍微隆起,卵大小宽约0.5毫米,长约1毫米,卵表细网纹清晰,由大小不等的五边形、六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组成。卵一般散产在稻叶的正、背面和叶鞘上。初产时卵呈现为乳白色且透明状,后渐变淡黄色,当临近孵化时,卵转变为淡黄色,可见卵内部有一小黑点,即为幼虫的头部,孵化后残留白色半透明卵壳[3]。
图一:稻纵卷叶螟卵照片
A.卵整体观 B.卵壳表面网纹
2.1.2 幼虫期
稻纵卷叶螟幼虫有一对触角,位于口器两侧,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三节组成。通过观察发现,稻纵卷叶螟幼虫触角上着生三种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毛形感器细长,刚毛状,末端极尖,直立于臼状窝内;栓锥形感器椎体粗短,感觉锥细长,长度约为椎体两倍;锥形感器形似刺状,但端部钝圆,且椎体粗短。触角柄节位于最基部,较粗短,未见柄节上有感器分布,梗节与柄节长度相近,较柄节更细长,梗节上着生有2个锥形感器和2个毛形感器,鞭节位于梗节的端部,长度与柄节和梗节相比明显缩短,鞭节上分布有两种感器,分别是1个锥形感器和1个栓锥形感器[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4122.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