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噻霉酮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室内药效测定【字数:7616】

2024-02-25 17:2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一种检疫性细菌病害,其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Ac)。农用链霉素常被用于田间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但由于长期使用产生抗性,于近些年被禁用,因此缺少此病害防治的有效药剂,而噻霉酮作为一种新型农药,具有高效、低毒等优点,但是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还有待研究。本实验将两种药剂母液按照一定浓度分别稀释,利用抑菌圈法进行药效测定,对这两种药剂分别进行毒力分析。结果表明,滴加相同浓度的噻霉酮的平板的抑菌圈平均直径为22.8±0.21mm,而滴加农用链霉素的平板的抑菌圈平均直径只有9.6±0.26mm,且噻霉酮的EC50值只有49.74 mg*L-1,而农用链霉素的EC50值为891.93mg*L-1。该研究表明,噻霉酮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室内防治效果优于农用链霉素,初步断定噻霉酮可以用来防治细菌性果斑病。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材料与方法 3
1.1实验材料及所用仪器 3
1.2研究方法 3
1.2.1培养基的配制 3
1.2.2菌株活化 4
1.2.3菌悬浮液的制备 4
1.2.4药剂的配制 4
1.2.5含菌培养基的制作 4
1.2.6滴加药剂 4
1.2.7药剂对种子表面带菌的影响 4
1.2.8抑菌圈结果数据统计分析 4
1.2.9种子表面带菌量的统计 5
2结果与分析 5
2.1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室内毒力测试 5
2.2种子处理结果 6
3讨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噻霉酮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室内药效测定
引言
瓜类作物是中国重要的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且营养价值高。有研究表明,中国种植的西瓜中的西瓜多糖对超氧阴离子具有高清除能力,即抗氧化能力[1],适当食用对身体非常有好处。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西瓜果皮中提取到5羟甲基糠醛这类化学药品[2],提供了一种可行且环保的废物处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理方法。由此可见,瓜类作物是中国农作物主要的组成之一,所以对此类作物上的病害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一种检疫性细菌病害,其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 (Acidovorax citrulli,Ac)[3],是瓜类作物上重要的病害之一。198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西瓜生产大田中,该病害首次被发现[4]。之后在巴西、匈牙利、希腊、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均被发现,除西瓜外,此病原菌还能侵染甜瓜、黄瓜等其他葫芦科作物。可见,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不仅是对中国瓜类产业危害极大的病害之一,对世界任何地方的瓜类产业都有极大的威胁,所以,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致病机制、防治方法等研究刻不容缓。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主要危害作物叶片和果实[5],病害叶部症状为水浸状病斑,与其他细菌性病害症状十分相似;果实症状较典型,侵染西瓜时,果面上出现边缘不规则的水浸状墨绿色病斑,初期不易发现,高温多雨的环境易暴发成灾[6],且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7]。该病害传入中国后,对瓜类产业,尤其是西瓜和甜瓜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影响瓜农经济收益,成为危害我国西瓜、甜瓜生产的重要病害。2007年,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有害性生物名录》中。新疆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瓜类产地,西瓜和甜瓜种植面积保持在17亿亩左右,而近年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年均发生面积4.5万亩,其中哈密地区、喀什地区等地区发生较为严重,吐鲁番地区、伊犁地区等地偶有发生[8]。2010—2011年,新疆北疆部分西瓜甜瓜产区,果斑病在西瓜甜瓜上的发病率高达一半以上,而从病果上收集的种子发芽后,幼苗的发病率更是极高[9]。可见此病害为害严重、爆发迅速,植物一旦被感染很难根除,因此对此病害的防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根据前人的研究表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控之所以十分困难,是因为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种内的多样性及其与寄主之间的复杂的关系,所以对此病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致病机制方面,包括群体感应、毒素抗毒素系统、趋化性、基因组转录组分析等几个方面[10]。因为还未找到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具有较高抗性的品种,所以目前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主要方法以种子处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为主[11]。种子处理有快速干燥种子和种子消毒,快速干燥种子可以控制带菌种子幼苗期的发病率,也可降低种子的感染率[12]。种子消毒剂可以消除种子所带病菌,例如黑曲霉的培养滤液和草酸等[13];用于防治此病的拮抗菌有荧光假单胞菌、稻种病原菌等[14];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化学药剂主要有农用链霉素、DT杀菌剂等,且在植物幼苗期施药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15];也可以通过改良植物营养的方法抑制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展,例如增加土壤中的硅元素,可以提高植物组织中的钙和镁元素的含量,也明显增强了植物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抗性[16];此外,还可以使用环介导等温扩增的方法,利用前人所设计的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西瓜噬酸菌引物,快速检测到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进而可以从源头上控制这种检疫性细菌病害的流行和传播[17]。本实验著重于探究对瓜类果斑病的化学防治,为此病害的田间防治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为此病害的田间及时防治筛选出有效的药剂,也为之后关于此病害的研究提供基础。
因为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一种种传病害,所以使用种子处理的方法是比较普遍的。快速干燥种子或使用药剂对种子进行消毒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此类处理方法所用时间短,从根源上防治此病害的发生,可以大幅度降低种子带菌数从而有效降低田间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病率。用于种子消毒的药剂有很多种,例如双氧水、福尔马林、氢氧化铜、春雷霉素、新植霉素等等。虽然这种方法快捷、高效,但仍然存在缺点:快速干燥种子可以降低种子表面的带菌率进而抑制病原菌的进一步繁殖,但是在种子贩卖的过程中,经销商会对种子进行再次干燥并且是集中处理,这会导致种子表面上的病原菌再此繁殖,最终导致田间的发病率没有降低,达不到防治效果;在使用药剂对种子进行处理后大部分要进行充分的清洗,否则会对种子的发芽率和田间成苗率产生影响,并且很多药剂对人、畜产生危害,并且容易产生残留,污染土壤和水源,只适合于有一定防护设施的农户使用[18]。总之,种子处理的方法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所以对瓜类细菌新果斑病的田间化学防治药剂的筛选必不可少。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