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噻霉酮对梨锈水病菌的室内药效测定【字数:8210】

2024-02-25 17:2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我国果树资源丰富,与世界各主产国相比,苹果和梨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近年来,由于梨锈水病的持续发生,给我国的主要梨产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锈水病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被报道和描述,是我国梨树上特有的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多个省区造成危害,并有加重流行的趋势。此病后期在病树上可以看到皮孔、叶痕或伤口渗出锈色小水珠,渗出液体初为乳白色,随后氧化成铁锈色,腐皮松软充水,有酒糟味为最大特点。该病可导致受害枝叶迅速枯死,病情发展迅速,危害较大。农用链霉素是一种抗生素类药剂,常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但长期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近年来农用链霉素已被禁用。为了寻找替代药剂,本研究采用抑菌圈法对梨锈水病的病原菌进行室内药效测定,用农用链霉素进行对照,以确定噻霉酮对梨锈水病菌的防治效果,判断是否可以替代农用链霉素进行药剂防治。结果表明,梨锈水病菌对噻霉酮的敏感性比农用链霉素强,相同浓度下噻霉酮抑菌率均比农用链霉素高,噻霉酮的EC50为30.075mg/L,农用链霉素的EC50为484.05mg/L。初步判断,噻霉酮可以替代农用链霉素进行药剂防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3
1.1实验材料3
1.1.1供试菌株3
1.1.2供试药剂3
1.1.3供试培养基3
1.2实验步骤3
1.2.1菌株活化3
1.2.2菌种保存3
1.2.3菌悬液的制备4
1.2.4配制药剂4
1.2.5含菌平板制备4
1.2.6滴加药剂4
1.2.7测量数据4
1.2.8数据处理4
1.3实验用品及仪器4
1.3.1实验用品4
1.3.2实验仪器5
2结果与分析5
2.1噻霉酮和农用链霉素对梨锈水病菌的室内毒力效果比较5
2.1.1 抑菌圈直径比较5
2.1.2 毒力分析6
2.1.3 差异性分析6
3讨论6
致谢7
参考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文献8
图1 噻霉酮对梨锈水病菌的抑制效果5
图2农用链霉素对梨锈水病菌的抑制效果5
表 1药剂有效含量4
表 2噻霉酮对梨锈水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抑菌率6
表 3农用链霉素对梨锈水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抑菌率6
表 4 两种药剂对梨锈水病菌的毒力分析6
表 5 两种药剂对梨锈水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差异性分析6
噻霉酮对梨锈水病菌的室内药效测定
引言
引言
梨(Pyrus pyrifolia L.)原产于我国,是我国主要的果树之一,栽培梨树苗的历史已经4000余年,栽培面积仅次于苹果与柑橘列第3位,产量仅次于苹果产量列第2位,且居世界梨果产量之首位[1]。至2014 年, 全国苹果总面积为222.15万hm2, 产量达3819.4万吨;梨树面积达107.1万hm2, 产量达1289万吨。仅梨年出口创汇在2亿美元以上,是中国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的梨树栽培历史悠久,并且同时拥有多个优质梨果生产基地,但是梨树在生长的过程中有很多病虫害,对梨产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梨锈水病是我国梨树上一种新的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梨树的主干和骨干枝,最早由殷恭毅和徐雍皋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徐州地区发现[2, 3]。目前只发现锈水溅落在叶片上间接感染叶片,尚未发现该病直接为害叶片、花序和果实[4]。枝干患病后初期不易发现, 外表无病斑, 皮色正常[5]。此病后期在病树上可以看到皮孔、叶痕或伤口渗出锈色小水珠。渗出液体初为乳白色,随后氧化成铁锈色,枝干表皮仍看不到病斑和异常现象, 但用刀削皮层察看,可见病皮呈浅红色, 并有红褐色小斑而腐烂,腐皮松软充水,最大特点是有酒糟味。该病发展到后期,病部可深达形成层而使果树腐烂枯死。患病较轻的幼树提早落叶, 同时枝干枯死纵裂[6] 。
梨锈水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是高温高湿,多发生于7月中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第2年5月中下旬开始繁殖,于病部流出锈水,通过雨水和昆虫传播,从伤口侵入。叶片感染主要由枝干随风雨飞溅及昆虫携带传播,通过气孔和伤口侵入[7]。砀山地区2003~2005年6至9月雨水比往年增多,导致大部分梨园受到洪灾。且高接换头的梨树伤口较多,细菌侵入更有利。这也是以往砀山地区梨锈水病发生严重的重要原因。树势较弱和初结果的幼梨树以及低洼地的梨树发病较重。由于酥梨价格较低,导致果农对果园投入大幅减少,再加上近几年果树生长季节果园经常积水,树势逐年衰弱,很容易感染梨锈水病。梨树的品种不同,对梨锈水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在砀山地区发现,砀山酥梨、鸭梨最容易感染该病,黄冠梨、绿宝石梨次之,而日本梨丰水、爱甘水、喜水等和西洋梨加州啤梨、早红考密斯则较抗病。在砀山地区发病的大部分是砀山酥梨[5]。通过几年的研究发现,梨锈水病的发生与树龄关系不大,不同树龄均有感染发病[6]。
实验室前期对浙江省江山市保安乡、衢州市开化县、杭州市鸬鸟镇等地梨园采集发病样品,进行梨锈水病病原的分离及鉴定工作。通过病原菌的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代表菌株的基因组测序等工作,完成了病原菌的鉴定。通过将对梨锈水病菌标准菌株JS5T的全基因组序列与Dickeya属6个种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发现,JS5T与迪基氏属(Dickeya)其他种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在84.28%~93.28%,远小于95~96%的“种”间界限的黄金标准。因此,该病原菌应为Dickeya属中唯一侵染木本植物的新种。因该病害最早为大学首次报道,为纪念方中达先生对我国植物病原细菌学的伟大贡献,特将该病原细菌命名为Dickeya fangzhongdai(方中达迪基氏菌),文章被国际著名微生物分类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发表 [3]。近期。国外学者通过对蝴蝶兰病原体进行基因组分析,并将分离自蝴蝶兰的Dickeya属菌株也归类为D.fangzhongdai [8]。目前已知的D.fangzhongdai的致病性、表型和遗传特性不尽相同,但其原因还有待研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