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核病切花菊品种的筛选(附件)【字数:9119】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材料与方法2
1.1□材料 2
1.1.1□供试菌株2
1.1.2□供试培养基2
1.1.3□供试菊花品种2
1.1.4□试验器材3
1.2□方法 3
1.2.1□接种体试验3
1.2.1.1□不同菌丝培养时间对接种后发病的影响3
1.2.1.2□不同菌丝悬浮液浓度对发病进程的影响3
1.2.2□接种方法试验3
1.2.3□苗期品种抗性鉴定试验3
1.2.3.1□扦插苗的培育及病菌接种3
1.2.3.2□病情调查及数据处理3
1.2.4□数据统计4
2□结果与分析4
2.1□不同菌丝培养时间对接种后发病的影响4
2.2□不同菌丝悬浮液浓度对发病进程的影响4
2.3□不同接种方法对病斑直径的影响6
2.4□不同品种菌核病抗性鉴定6
3□讨论 7
致谢8
参考文献9
图1 核盘菌不同培养时间(1,3,5,7,9d)对菊花叶片接种后24h,48h发病情况的影响4
图2 核盘菌不同菌丝液浓度接种对菌核病发病进程的影响5
图3 接种后48h叶表面刺伤接种对材料发病情况的影响6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表1 核盘菌不同菌丝悬浮液浓度接种对菊花叶片发病情况的影响5
表2 不同接种方法组合接种后材料24h内的发病率和48h时的平均病斑直径6
表3 26个切花菊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筛选结果7
抗菌核病切花菊品种的筛选
引言
引言 菊花具有很高的观赏、食用、药用价值,是我国十大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同时也是仅次于茶叶的第二大植物源饮料。菌核病是菊花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核盘属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侵染发生,该属真菌致病性强且寄主范围广,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被称为世界性最具破坏力的植物病原体之一[1],可侵染根、茎、叶、花等各个部位。在菊花上以冬春季苗期和花期发病最为严重,苗期侵染茎叶会导致母株大量死亡,花期侵染茎、花可导致病部腐烂,着生白色菌丝产生黑色菌核,乃至整株枯萎,严重影响切花菊的产量和品质价值[2]。2003年在阿根廷集约化花卉生产温室首次报道由核盘菌引起的菊花茎腐,可在10~15天内导致整株枯萎死亡[3]。近年来国内在切花菊、食用菊等普遍温室连作型菊花生产中,因菌核病而损失严重的案例也常有发生[2]。
国内外对油菜、大豆等主要经济作物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开展了大量研究,目前已初步明晰了核盘菌的侵染途径、病害循环与致病机理。主要侵染方式为菌丝体侵染和子囊孢子侵染[4]。核盘菌还具有特殊的菌核结构,能长时间保持侵染活力,实现病害循环。该菌在不同寄主种间和种内存在致病力特异性和分化现象[5],且有研究表明这种致病力分化与寄主品种抗性相关[6]。单一的防治药剂成效甚微。对于长期进行温室连作以实现周年生产的菊花来说,一旦发生根治更加困难。目前生产上常用防治方法大多集中在化学农药、生物防治和栽培管理方式上,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寄主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可遗传给后代[7]。在油菜、向日葵、花椰菜、郁金香等多种植物上已有不少着眼于品种抗性鉴定与抗源筛选的研究,相关研究方法成熟,以多样的鉴定方法成功进行抗性分级,筛选出一批批具有较高抗性的种质资源。有报道称利用甘蓝野生种中的高抗菌核病品种杂交并不断回交可培育出具有较高抗性的甘蓝型油菜种质[8],说明其对抗病品种的选育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的菊花来说,进行抗性鉴定、发掘抗病种质是十分高效且环保的途径。
而能否真实准确地鉴定寄主对菌核病的抗性,在可控环境条件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种体及接种方法的选择[9]。由于病菌的致病特异性及寄主经济部位的差异,在不同植物的不同生育期上危害表现和危害程度各异,因而在选择鉴定方法时应以此为参考。接种部位通常为茎杆、叶片、花、种子,更有大量研究从侵染物形态、接种表面环境、叶位等方面综合评价品种抗性。而无论是苗期还是花期,菊花菌核病抗性鉴定上未见相关研究,所以在品种筛选试验之前,进行接种方法与条件的对比分析势在必行。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利用之前保存的从发病植株上采集分离纯化得到的可靠核盘菌菌株,以‘神马’菊扦插苗为材料进行苗期接种试验,观测了不同菌丝培养时间和不同菌丝悬浮液浓度在离体叶片接种后的发病情况和病斑直径;同时观测了叶片离体活体状态和离体叶片的正面背面、有无刺伤接种后的材料发病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明确了不同接种体及接种方法与发病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显著性,得到筛选适宜的接种体培养条件和接种方法;并参考上述试验结果,将其用于鉴定来自大学湖熟菊花基地的26个切花菊品种的抗病性,进行温室盆钵苗接种试验,统计病情指数并进行抗性分级,筛选出具有不同抗病性的切花菊品种材料,以期为进一步的菊花抗菌核病的抗性鉴定提供方法参考,为菊花抗性育种和防治提供材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本试验所用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于2018年10月从大学湖熟菊花基地的田间病株上分离得到并在置于4℃冰箱低温保存。活化与扩繁的具体步骤如下:从4℃保存的PDA平板边缘用无菌移液枪头打取直径5mm的菌丝块,菌丝面朝下转接到灭菌过的PDA培养基平板中央,25℃培养箱内活化培养5~7d,待菌丝长满平板后同样操作再次转接,此时新平板边缘新生且生长旺盛的菌丝即可用于接种操作。菌丝悬浮液的制备类似,打取上述活化好的培养基边缘直径5mm菌丝块(500ml锥形瓶中放入6~8块)转接到PD液体培养基中,28℃黑暗条件下200rpm振荡培养5d,用分光光度计测定600nm波长下的吸光度(OD600),将菌丝悬浮液调整至目标浓度后备用。所有操作注意无菌条件下进行。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y/564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