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韩国汉江汝矣岛公园滨水景观规划设计(附件)【字数:9987】

2024-02-24 15:5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滨水空间是以水为主要元素,作为人的活动场所,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使用功能。基于国内外对滨水景观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汝矣岛公园滨水景观进行设计,首先本文综述了研究的内容与目的,对滨水景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阐述了国内外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总结了多篇国内文献提出的主要观点,从中总结归纳设计思路。接着通过分析场地的现状和当地的文化特点,提出了唤醒码头景观的设计理念,打造具有时代感,充满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综述1
1.1 研究的有关概念1
1.1.1 滨水空间 2
1.1.2 驳岸空间2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2
1.2.1 国外滨水景观设计发展历程 2
1.2.2 国外滨水景观设计研究综述 2
1.2.3 国内滨水景观设计研究综述3
1.3 小结 3
2 规划设计说明 4
2.1 项目概况4
2.1.1 项目背景4
2.1.2 规划设计范围4
2.2 周边交通与环境4
2.2.1 交通条件4
2.2.2 环境条件4
2.3 场地现状 4
2.4 当地生活文化探究4
2.5 设计依据5
2.6 设计目标5
2.7 设计原则5
2.8 设计概念与构思5
2.9 设计理念5
2.10 设计内容 6
2.10.1 功能分区 6
2.10.2 交通道路规划 6
2.10.3 码头建筑设计 6
2.10.4 驳岸设计6
2.10.5 景观小品设计 6
2.10.6 用地平衡表7
3 结语 7
致谢7
参考文献7
附录 规划设计图9
韩国汉江汝矣岛公园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引言
引言
1 综述
1.1 研究的有关概念
1.1.1 滨水空间 滨水一般指在城市中同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建设而成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使用功能的一种城市公共绿地的边缘地带。滨水空间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它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影响和促进人与外界世界及形态要素之间的联系作用,使处于其中的人们产生认同感,把握并感知自身生存状况,进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精神归宿。作为人的行为场所,滨水空间环境并不是设计者的积木游戏。设计者要有意识地组织一个整体秩序,使各部分有序地为人所感知。
1.1.2 驳岸空间 驳岸是滨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驳岸与水线形成的连续景观线能否与环境相协调,直接关系到水景效果的独到或失去人性化。驳岸的形式可以分为规则式和不规则式。规则几何式池岸一般处理成人们坐的平台,以人手能触摸到水的高差为好。这种规则式的构图比较严谨,限制了人和水面的关系。相反,不规则驳岸与人比较接近,高低随地形起伏,不受限制,而形式也比较自由,设计得很自然。岸边的石头可以供人们乘坐,树木可以供人们纳凉,人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时的岸只有阻隔水的作用,却不能阻隔人和水的亲近,反而缩短了人和水的距离,有利于满足人的亲水性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滨水景观的开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广泛现象,无论是西方国家对城市滨水景观的在开发项目,还是亚洲等国家的新开发项目,都表明这些活动已经超出了个体或偶然事件的范畴,表现出统一社会背景下具有深刻意义的城市滨水空间[1]。
本文共总结了有关滨水景观设计20篇国内文献,1篇英文文献,参考了3篇国外著作。总结归纳了文献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有6篇研究了滨水植物景观配置,有9篇研究了滨水景观与历史文脉,有9篇研究滨水景观研究了与人的关系,以及空间序列的组织研究。
1.2.1 国外滨水景观设计发展历程
(1)诞生与发展阶段: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诞生,要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开始——依水而居,形成城市雏形,河流提供给人们食物及灌溉、饮用生活的需要。这个时候使用者以顺应水环境为主,关系简单,人水关系和谐。
(2)衰退阶段:十七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启动,人类开始过度追求物质和经济提升,同时由于铁路的代替,原有的水运功能大量削弱,造成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荒废。
(3)复兴阶段:二十世纪中后期,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开始受到足够关注。同时,世界的产业结构也开始改变,以发达国家为首,将工业、交通中心等迁移开中心城市。随着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带给城市更多的价值,如提升改造城市形象,提供土地开发机会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方便其应用于各个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开发中,也有大量盲目套用成功案例的,导致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很多滨水空间雷同现象。
国外许多著作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2],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3],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等著作中都有城市滨水空间对于城市意义的相关论述[4]。20世纪90年代以后,滨水空间的研究加剧,大量学者对其作出了不同侧重点的研究,并发表多部论著。这些成功的因素包括有:亲水满足、利用建筑物打造多用途的混合使用功能、鼓励使用步行、建设连续开敞的空间、创造滨水视觉走廊、打造环境特色、吸引人活动的内容,与市中心建立有效联系等。与此同时,许多学者都特别认可了城市滨水空间的重要,公共空间是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主体,高质量的环境打造之意义远大于物质层面[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y/560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