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雨花韵郊野公园规划设计(附件)【字数:12086】

2024-02-24 15:5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建设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郊野公园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战略上保存绿色空间的重要手段和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们不仅可以对城市中心绿地作有效补充,同时对于保护兼具自然资源和半自然资源、处于生态脆弱带的郊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城市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对近几年来有关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和综述。通过对比城市郊野公园与其他类型园林绿地,总结出城市郊野公园在设计原理、游憩活动、服务设施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对国内外郊野公园建设的研究比较,反思我国现阶段郊野公园设计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联系本次设计场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南京雨花韵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综述1
1.1 概念界定 2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总结 2
1.2.1 国外2
1.2.2 国内3
1.3 小结5
2 规划设计说明5
2.1 项目概况5
2.1.1 项目背景5
2.1.2 规划设计范围5
2.2 周边交通与环境5
2.2.1 交通条件5
2.2.1 环境条件6
2.3 场地现状6
2.4 设计目标6
2.5 设计原则6
2.6 设计概念与构思6
2.6.1 资源发掘6
2.6.2 项目策划6
2.6.3 村庄整合7
2.6.4 雨花韵特色小镇7
2.6.5 康复养老社区7
2.6.6 矿区生态修复7
2.7 设计内容7
2.7.1 交通道路规划7
2.7.2 水系设计7
2.7.3 湿地设计7
2.7.4 景点及游线设计8
3 结语 8
致谢8
参考文献8
附录 规划设计图9
南京雨花韵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引言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引言:基于本次毕业设计内容(南京雨花韵郊野公园规划设计)需要,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搜索主题“郊野公园”检索出相关文献共1600篇,搜索主题“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检索出相关文献共210篇。将这些文献总结分类为国内与国外、生态角度、旅游管理角度、地域特色角度、城市地理学角度以及评论及综述等几大类,并从中选择39篇进行详细总结研究。通过广泛查阅文献的方式,总结概述了郊野公园的概念和功能,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成果及趋势,分析了当前研究的特点并提出了研究建议,以期对本次郊野公园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综述
1.1 概念界定
郊野公园一词译自“country park”,其概念最早在英国提出,首个郊野公园于1968年在英国建立。在英国,郊野公园是指定为人们提供参观和游憩的郊外区域。它有两个目标:保护自然及供人游憩,前者的意义比后者更为重要。《韦伯斯特字典》中郊野公园的定义为:权属于政府,区域内主要进行风景资源保护、动植物保护、自然及人文资源保护的区域;《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中译本)的定义是:在城市边缘区,土地比较便宜和容易获得的地区。有些学者认为“country park”一词为国家公园,并将郊野公园定义为国家公园的一种,但郊野公园一词并不符合学界公认的“national park”国家公园的定义[1]。
国内方面,虽然郊野公园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有关郊野公园的概念,学术界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的标准。1993年版《港澳大百科全书》将郊野公园定义如下:“一般系指远离市中心区的郊野山林绿化地,开辟郊野公园之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大自然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2]。
有些学者从城市地理学角度对郊野公园进行了界定:易澄认为郊野公园即地处城市郊区近、中、远郊较大面积的原始状态的自然景观区域,是介于城市公园和自然风景游览区中间状态的园林绿地,是位于城市外围近、中郊区绿化圈层,与城市的绿点、绿块、绿线、绿片、绿带遥相呼应,有机组合构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环境绿化体系[3];张骁鸣从地理区位、资源组成、产品开发及客源构成方面界定了城郊型森林公园,并认为郊野公园与其所指一致[4];丛艳国认为郊野公园是指位于城市外围近、中郊区绿化圈层,具有较大面积的呈自然状态的绿色景观区域,包括人为干扰程度小的传统农田、处于原始或次生状态的郊野森林自然景观等[5]。还有一些学者从郊野公园的功能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彭永东等认为,郊野公园指城市规划区域内,已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保护城市生态用地为主要目标,以郊野自然地为主体,可供开展户外运动、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开放性公园[6];许东新认为,郊野公园是在适当管理下,人们易于到达的乡村游憩场所,区位环境迥异于城市中心区,是在城市化地区为城市居民就近创造的一种具有乡村原始风貌的开放活动空间,为生活在高度人工环境下的城市居民就近提供一个领略乡村自然景观、呼吸新鲜空气、开展户外运动、放松身心、享受环境的场所,同时兼有自然保护、环境教育、社区交流的功能[7];洪崇恩提出,郊野公园是位于交通便利的市郊、让公众享受自然和文化乐趣的园林[8]。这一观点将郊野公园界定为园林,过于狭隘;对区位的界定也过于广泛,不适合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其将文化乐趣作为郊野公园的一个特征,是以城市公园的标准来衡量郊野公园,不够合理。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关于郊野公园的定义有的过于繁琐,有的与森林公园等其他绿地形式混淆。因此,一个统一的权威的郊野公园概念有待深入探讨。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总结
1.2.1 国外
国外对郊野公园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吉姆(C.Y.Jim)对香港郊野公园做了大量的研究,吉姆说明了香港的郊野公园计划的缘起,即保护郊野生态环境。此计划将公园分为三类:高密度游憩区、低密度游憩区和保护区,文中介绍了计划提出、实施的各个阶段,以及郊野公园的建设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营地的过分使用、垃圾、植被破坏、山火,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长期管理方面的建议[9]。吉姆还对香港郊野公园中三种使用程度不同的野营地进行取样,研究大量游客的涌入对郊野公园植被和土壤的破坏,得出游客的增多使郊野公园中的景观退化,从而为郊野公园的选址设计和减轻游览负担的管理提供参考[10]。1989年,吉姆又分析了香港郊野公园游憩模式的转变,认为游憩活动选址的创新设计与建设能增加公园的环境容量[11]。波特利亚和特德研究了在一个脆弱的自然环境中的郊野公园,其处于大都市边缘,吸引了大量旅游者。他们描述了在公园内不同区域中游客的分布数字模型,以及这一模型随后确定的标准尺度[12]。布朗斯顿研究了郊野公园在自然保护和满足游憩者需求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并探讨了如何防止大众喜爱的美丽景观恶化的问题[13]。另外,兰伯特总结了郊野公园在英国的发展历史概况,认为经过兴起、发展、衰败后,郊野公园如今处于复兴阶段[1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y/560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