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地修复与生态景观再生研究以矿坑花园为例【字数:10526】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相关概念2
1.1棕地 2
1.2生态景观 2
2研究目的及意义2
3研究背景3
3.1全球背景 3
3.2我国背景 3
3.3我国当前棕地修复与生态景观再生工作面对的主要问题4
3.3.1审批工作繁杂 4
3.3.2改造团队不完善 4
3.3.3费用问题 4
3.3.4技术问题 4
4研究方式4
4.1实地调研 4
4.2问卷调查 4
5案例分析4
5.1场地概况 4
5.1.1地理位置 4
5.1.2场地背景 4
5.2修复与改造亮点5
5.2.1管理模式 5
5.2.2植物修复技术5
5.2.3结合历史元素7
5.2.4因地制宜 8
6对我国棕地修复与生态再生工作的建议9
6.1完善法律框架 9
6.2健全法律体系 9
6.2.1中央政府宏观指导 9
6.2.2地方当局具体操作 9
6.3保障资金 9
6.3.1财政拨款 9
6.3.2税收减免 9
6.3.3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9
6.3.4提升技术支持9
6.3.5改进设计策略9
7结语2
致谢10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 参考文献11
附录 11
图1 5
图25
图36
图47
图57
图68
图78
图88
图98
图108
表13
表23
表33
表46
表56
表67
表77
表88
棕地修复与生态景观再生研究
——以上海矿坑花园为例
引言
引言
在工业发达的今天,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荒芜的码头,废弃的铁轨,裸露的荒地,堆满报废汽车或建筑垃圾的处理场,寸草不生的矿区,散发着难闻气味的城市河流,废旧的工业遗址......当带动经济发展的制造工业日益兴盛之时,废弃与荒芜也随之而来。然而,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基础设施的规划与设计、景观设计等相关领域却似乎忽略了这类土地的潜在价值及对其修复改造的重要性。
本文关注的就是这样的土地。
这类由于曾经的工业用途或其他原因而在今天遭遇生态威胁、环境污染、社会和经济等功能相失调的土地或许会由于常年的弃置而逐渐形成草木峥嵘的自然景象,但总体而言还是荒芜的,但最终是可以被修复的,且其修复对于21世纪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我们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这种类型的土地是否应该得到修复或者再开发,也不是去梳理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框架,尽管这些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清理工作应该如何具体实施,尤其是其中涉及的生态景观规划问题。
1 相关概念
1.1 棕地
“棕地”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的规划相关文献中,是对应于绿地的规划术语。美国1980年颁布的《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综合法》(也称超级基金法)中最早正式界定。该法案将棕地定义为“废弃及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用地,或是已知或疑为受到污染的用地”。从此,这一概念在西方国家中传播开来。
广义地讲,棕地指已被开发、利用的土地,而绿地则指未被利用过的土地。但狭义的棕地, 各国、各机构及诸学者对它的描述有所不同:就美国而言,据2002年签署成为法律的《联邦棕地法案》记载:“棕地是一种不动产,由于污染物或文献物质的存在或潜在存在,其扩张、再开发或再利用可能极其复杂”;德国新的棕地立法则以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这两个领域的角度为出发点;而在英国,棕地是以土地规划为角度来定义的:“曾经为了现已废止的某种目的开发或利用的任何土地。”英国大部分土地因为这样的定义而与棕地相关。总地来说,在欧洲,不论污染与否,棕地即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土地。
综上所述:所谓棕地,即曾经用于工业用途并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的土地。这种污染可能是有毒物质的污染,很难修复;也可能是其他性质的污染,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修复。
1.2 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是自然、人文、经济协调发展的多维生态网络,包括自然景观(即地理格局、气候条件、水文过程、生物活力等)、人文景观(即人口、文化、历史、风俗、风尚、信仰、伦理、体制等)、经济景观(即产业过程、土地利用、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等)的过程、格局和功能的多维耦合,是由区域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组分在时、空、量、构、序等范畴上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生态网络。
它不仅包括有形的生物和地理景观,还包括无形的整体与个体、内部与外部、历史和未来以及主观和客观间的系统联系。它强调人类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延续性,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耦合,以及天、地、人之间的融洽性。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y/560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