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丰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设计(附件)【字数:14902】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 综述1
1.1 历史街区的概念1
1.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法2
1.3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4
1.4小结4
2 规划设计说明4
2.1 项目概况4
2.1.1项目背景4
2.1.2 项目区位5
2.1.3 历史沿革5
2.2 现状分析5
2.2.1 交通系统5
2.2.2 用地现状6
2.2.3 建筑风貌6
2.2.4街巷空间7
2.2.5 小秦淮河8
2.2.6 基础设施8
2.2.7居民活动8
2.2.8 旅游开发9
2.3规划设计说明9
2.3.1 规划设计依据及原则9
2.3.2 规划目标9
2.3.3 规划结构9
2.4 总体设计9
2.4.1 设计概念与构思9
2.4.2功能布局10
2.4.3 道路交通10
2.4.4 建筑风貌10
2.4.5 街巷空间11
2.4.6 小秦淮河11
2.4.7 基础设施12
2.4.8 旅游开发12
3 总结与思考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附录
附图1现状总平图14
附图2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交通现状分析图15
附图3用地性质现状图16
附图4街巷现状分析17
附图5小秦淮河现状分析18
附图6改造后总平图19
附图7功能分区及景观轴线图20
附图8交通系统规划图21
附图9建筑风貌控制建议22
附图10街巷节点改造23
附图11小秦淮河沿岸岸线改造25
附图12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图26
扬州仁丰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设计
引言
引言
1 综述
1.1 历史街区的概念
1986年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中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对于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提出历史街区是指:“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小地区,包括城市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
阮仪三指出历史街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历史街区是有一定规模的片区,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携带真实的历史信息。历史街区应在城市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地段,这也就决定了历史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1]。
综合上述理论可将历史街区定义为,有一定规模的真实的历史遗存和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体现地域传统文化价值的城镇生活街区。
1.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法
1.2.1 风貌整治 吕蕊将历史街区景观风貌的保护方法细化为以下六方面内容“街区建筑的保护、街道格局的保护、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控制、基础设施的改造、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街区功能及性质的调整” [2]。由此可见,历史街区的风貌整治不仅是针对街区建筑外立面的改造,还包括街区空间肌理的修复、街区居住环境的调整等各个方面同步进行的针对城市肌理的修复。
周学鹰、张伟在针对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文化价值的分析中提出,“城市肌理”应该包括物质、非物质两方面,是由城市房屋、道路、墙、屋顶、桥梁、树木、配套设施等物质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礼仪风尚、文化宗教等非物质所构成的一种特殊质地[3]。袁方强调肌理、材料、色彩作为承载历史街区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具有破坏之后的不可恢复性。他主张真实的历史街区的面貌呈现应该以历史时序的连续性为基准,以历史街区内历史信息的载体之一——物质要素累积作为主要特征,在维护历史街区历史信息的同时做到完整而真实的呈现[4]。
另一方面,胡莹建议在街坊改造过程中,应对街巷的空间结构、界面、节点以及空间尺度等方面加以控制和设计,在延续原有的街巷结构的同时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和空间多义性。传统街巷空间的延续不仅可以传承城市传统肌理,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网络和街区内部生活网络的连接[5]。
《威尼斯宪章》中强调,在文化遗产保护的修复工作中,要保存全部历史信息,保护文化遗产在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并非仅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初真实状态。格拉茨指出,重要的挑战是在不诉诸伪造历史和文物的情况下保护和修复物质空间,历史的延续性才能真正得到维持[6]。在历史街区的风貌整治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追求历史原貌,制造出大量的仿古建筑,这些历史伪物的存在不仅破坏了历史街区的传统空间肌理,同时也截断了历史时序的连续性。
1.2.2 活力复兴 孙乐提出在历史街区复兴过程中应发挥“城市触媒”策略的积极作用,如植入功能更新的公共空间、功能置换的历史建筑等多元化的触媒类型,做到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兼顾,从而引导历史街区从衰落走向物质形态、经济结构与功能的全面振兴[7]。这里所提到的功能更新和置换指的是菲奇提出的对应建筑损坏程度进行不同的干预梯度,即保护、修复、翻新、重新组建、转化、重建、复制[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y/560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