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字数:7032】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用上市进行股权融资从而获得大量的资金,与此同时还可以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市场的竞争中充分发挥管理方面和制度方面的优势,在这一情况下就突出了企业内部控制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我国上市公司也在逐步完善他们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公司的内部控制也有了一定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可以帮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率,保护广大投资人的其他相关利益。目前已经有大批的国内外的案例证实,公司内部控制之所以会失效通常是因为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出现了一些问题。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对公司股权结构做进一步的优化与发展,更好的进行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内部管理,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情况及其内部控制有效性概述
2.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含义及其类型
股权结构指的是在企业的股本中有不同属性的股份存在,股本的占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公司治理是在股权结构的基础上展开的,股权结构的一大基本实施形式就是公司治理结构。当公司在股权结构方面存在差异时,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也会存在差异,最终使得不同公司有着不同的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常见的三种股权结构类型分别是:集中型、分散型、制衡型。分散型指的是:公司没有大股东存在,各个股东的持股比例都在10%以下;集中型指的是:公司的绝对控股股东拥有公司一半以上的股份,在公司中有者绝对的话语权;制衡型的情况是:这时的公司里存在较多的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还有部分大股东存在,持股比例一般保持在10%~5%之间。第一大股东在公司中不会有绝对控制权,一般要与其他股东们合作,股东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情况。
2.2内部控制有效性简述
内部控制有效性其实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的具体概念,这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很多学者关于内部控制的具体理解是不太一致的。有部分人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主要概括为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这是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制定的一个框架。其中,三个目标指的是:公司有着较高的经营效率;公司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基本的法规制度严格遵循;公司的财务报告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保障。内部控制五要素指的是: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活动控制、内部监督、信息沟通。
内部控制有效性指的是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更好的实现企业目标,企业为了更好的通过有效控制实现目标,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开展。公司的目标其实就是为了能够在合法的情况下使得公司获取足够多的盈利从而能够使公司持续的发展下去。公司的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能够得以实现的一个保证。如果公司希望内部控制是有效的,那么要遵循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确保公司生产经营的效率和财务信息真实并且可靠,就需要对公司的有效内部控制做好查看并督促和评价估量。在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实际施行时,要确保公司内部的控制效果与目标相符合。
3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内部控制的现状
本章节主要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这是公司的股权结构两大内容。为之后研究股权结构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奠定一定的基础。
3.1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
股权结构无论是在监督管理方面、平衡大小股东们之间的利益方面还是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1股权集中度现状
股权集中度实际上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它是指所有的股东因为他们持股比例的大小不一样,可以由此将股权状态展现出来。第一股东持股比例是对股权集中度进行衡量的一大重要指标。因为他们的持股比例通常是最有代表性的,他们对上市公司拥有最大的控制权,对于公司的管理也能给予最大的影响。在对股权集中度进行衡量时,选用的衡量指标是第一股东的持股比例。三种常见的第一股东持股比例分布情况:相对制衡型、高度集中型、高度分散型。表1是具体的持股比例范围:
表1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控股方式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50%,100%)
[20%,50%)
[0,20%)
控股方式
高度集中型
相对制衡型
高度分散型
为了更加直观且具体地说明目前我们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的情况,这里以20%和50%作为一个分组的临界值,对目前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进行了分组,统计的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情况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
公司数量
所占比例(%)
0<CR1<20%
600
17.93
20%≤CR1<50%
2247
67.16
50%≤CR1<100%
499
14.91
数据来源:巨潮资讯数据中心
分析表2可以发现:在3346个上市公司当中有499家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总占比达到了14.9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50%这段范围内的上市公司达到了2247家,我国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这一段,这一部分占了我国A股上市企业当中的占比达到了67.16%。有600家上市企业的第一股东占比低于20%,占总数量的17.93%,数量也不多。根据以前学者们的研究,一般是这么认为:当第一大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达到20%以上的时候,这个股东对该公司就拥有了一定的控制权,他可以对于公司的经营管理给予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如果第一大股东所持有的股权比例大于50%的时候,这个股东对该公司就拥有了完全控制权,对于公司的生产经营的影响力是绝对的。因此,如果仅仅是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数据来看,可以这么认为:14.91%的上市公司是完全由第一大股东所控制的,而只有17.93%的上市公司是不受第一大股东控制的。根据这个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比较高。
3.1.2 股权制衡度现状
股权制衡度可以反映出公司中股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通过股权制衡制度对企业第一大股东受到的其他股东的制约情况进行体现。一般当有着较大的制约程度时,中小股东受到的第一大股东的侵害会相对较小。一般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其他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来进行程度的体现,越大的比值对应的是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越差的制约能力和越低的股权制衡度。越小的比值对应的是越强的支援能力,也就是股权制衡度较高。
图1 股权制衡度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对2009~2020年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利用,实现股权制衡度总比值的计算,具体见图1。国有和非国有企业股权制衡度的比值来观察这几年股权制衡度的变化趋势。分析图1可以发现,第一大股东与其与股东的持股比值整体发展趋势是降低的发展趋势。2009年的比值为18.02%,2020年的比值为10.58%。同样的,在国有企业中和非国有企业中的比值也都是在降低的,其中,国有企业中的股权制衡度比值从2009年的22.24%降到了2020年的13.31%,非国有企业中的股权制衡度比值从2009年的11.13%降到了2020年的6.36%,这些都表明了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所受到的剩余股东的制约能力在增强,在公司决策制定过程中,第一大股东无法独自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的大股东的损害正在逐步减少。
3.1.3 股权属性现状
通过分析公司中不同的股权属性,可以知道公司的股份中具体拥有哪些不同种类的投资主体,如果根据股东持股种类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这三种;如果根据公司实际控制人进行分类,可以根据公司的属性分为不同的企业,如国有企业等。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公司的属性,可以了解到样本公司是怎么构成的以及他们的数量是多少。剔除一些数据不全及一些存在问题或不符合要求的公司以后,选取约30%即1159家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由图1和图2可知,在2020年的1181公司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其他企业的占比分别是61%、32%、3%和4%。分别有718家、372家、40家和51家。根据这些数据可知,国有企业的数量是最多的。
图2各种企业数量
图3各种企业占比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如下面图4所示,我国的国有股持比例总体上是呈现一种递减的趋势,从2009年的25.05%开始快速下降,到2020年已经降至3.43%,说明上市公司中的国有股逐渐被稀释;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国有股的持股比例在2009-2020年中也在迅速下降,从2009年的36.07%降到2020年5.48%,下降比例超过30%,并且在2011年下降的幅度最大,由此可见国有股的持股比例在迅速的减少;在非国有企业之中,国有股的持股比例从2009年的7.06%下降到了2020年的0.26%,仍然呈现出了一种下降的态势,但是国有企业的持股比例在2020年有5.48%,与非国有企业相比相差巨大。
图4国有股持股比例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由下面的图5可以知道,法人股持股总比例同样是呈现递减趋势的,从2009年的15.54%降到了2020年的4.40%,其中,2011年的降幅最大,为37.98%;按不同企业来看,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法人股的持股百分比是较小的,最高的时候仅为2009年的7.17%,只比非国有企业中的法人股持股比例最低点2020年时的7.02%略微高一点,同一年份占比相差也比较大,最大的差为2009年的22.05%。
图5法人股持股比例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3.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3.2.1 高管激励现状
高管激励对于现在的上市公司来说是一个有效解决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和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两者之间目标不一致的方式。公司如果将激励与约束进行有效结合,让高管在短期内获取到直接利益,可以最大化的激发高管的
动力,全面提高企业的价值和运营效率。公司在激励措施的有效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高管激励机制的相应构建,使得企业高管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更好的进行公司治理。同时,内部控制有效性也会有所提高。
表3上市公司实行高管激励基本情况
年份
实行高管激励企业个数
上市公司总数
实行高管激励企业占比(%)
2016
125
3029
4.13%
2017
405
3462
11.70%
2018
409
3563
11.48%
2019
337
3743
9%
2020
440
3921
11.22%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表3是在所有上市企业当中,对高管激励进行制定与实施的公司占比。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对上市公司高管激励的具体情况有比较直观的认知和了解。通过上表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对高管激励进行实施的上市企业,整体不是很多。虽然已经有2016年的4.13%发展到2020年的11.22%,但是整体占比不是很高。由此表明,我国目前对高管激励进行实施的上市企业相对有限,没有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构建。发展到2020年只有11.22%的上市企业对高管激励进行了实施。 但据此也能看出增长的势头还是比较好的,说明了上市公司对于施行高管激励的态度是良好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这一方式来改善内部控制有效性。
3.2.2 内部监督现状
上市公司通常使用监事会来进行内部监督的。监事会是上市公司的法定必设机构,监事会的具体人数是有相关法规规定的,规定中监事会的人数需要大于三人。这里之所以用监事会的人数来评价公司的监督机制施行的怎么样,是因为它是公司内部的一个监督机构,它的监督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在内部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表4描述了2180家上市公司从2013-2016年之间不同监事会人数所占比例的情况,由此可以说明上市公司对于监事会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其3人以下的情况是逐年下降的,从15年的33家下降到了2019年的18家,达到3人的企业呈现一种逐年上升的态势,这一情况意味着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了解到监督机制在内部控制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在逐渐完善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使其符合相关法规。
表4上市公司监事会规模水平
年份
3人以下
3人
3人以上
企业
数量(家)比例
(%)企业
数量(家)比例
(%)企业
数量(家)比例
(%)2015331.51157772.3457026.152016241.10159873.3055825.592017251.15160773.7254825.132018221.02162174.3653724.622019180.84165275.7851023.38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4 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股权制衡度、股权集中度、股权属性等不同层面出发,分析内部控制有效性受到的主体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股权结构的关系模型的构建。
4.1 股权集中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机理
4.1.1 股权高度集中对内控的影响
当上市公司有着较为集中的股权结构时,企业内部占据绝对优势和绝对控制权的是绝对控股股东。绝对控股股东对绝对控制权进行掌握,表明在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绝对控股股东的话语权是没有人可以与之相抗衡的。由此也使得针对管理层的监督和激励没有很大的成效。因为他们需要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可获得的收益,性价比不是很高。最终导致其他股东在公司的监管方面积极性不高,有所忽视。在公司的内部运营过程中,绝对控股股东高度关注。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利益能够最大化,这就使得公司的经营水平能够有效的提升。但是也有弊端,他们在对监督与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当其他股东利益与绝对控股股东利益存在冲突时,其他股东的话语权相对有限。他们的利益通常会被侵害,由于彼此之间缺少制衡机制,会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产生影响。
4.1.2 股权分散对内控的影响
当上市公司有着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时,公司内部不存在绝对控股股东。但是由于公司股东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不是很强,最终导致在公司的运行过程中,无法很好的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和管控职能。过多的中小股东会导致公司的实质控制权受到不良影响。股东之间会存在利益互相侵害的情况,部分管理人员之间会串通在一起谋取私利。股权结构过分分散会导致公司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公司股东普遍不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没有承担相应责任。与此同时股东的能力不是很高更不会去参加公司的监督和管理,这时公司的会产生高昂的代理成本,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产生严重阻碍。
4.1.3 股权适度对内控的影响
当上市公司有着相对适度的股权结构时,企业控股股东之间有着相对接近的持股比例,相互之间会产生制衡作用。此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不存在绝对控制权的。由公司的几大股东共同掌控公司的主要控制权。单个股东不具备有公司的绝对话语权,但是拥有公司的控制权。在几大股东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发展局面。这种股权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
4.2 股权制衡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机理
股权制衡度表示的是股东之间制衡的程度,使得单个股东不可能成为公司的唯一决策者。
4.2.1 较高制衡度对内控影响
可以通过大股东之间的互相监督,彼此制衡,将上市公司受到的大股东的损害降到最低,同时可以使得公司内部有着相对集中的股权。通过大股东的决策可以有效抑制个体大股东存在的不理性行为。上市企业如果出现了决策失误,将会导致公司产生损失,甚至会出现退市的危险。股权的制衡程度越高,股东们就会越积极参与监管,以尽量避免小股东们的利益受到侵害,增强对公司利益的保护。这就是为什么在股权制衡度较高的公司中,持股比例较大的股东更有参与公司治理的意愿,共同维护公司的有效运行,享受“利益协调利益”,由此可以让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所提高。
4.2.2 管理层持股对内控影响
如果管理层持有部分公司股权,是能够提升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为他们可以更好地对公司内部如何运作进行了解,而且管理层持股是个人和企业利益的一种结合,这种方式可以激励管理层从而提高公司的收益。然而,很多上市公司中仍然存在管理层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顾其他人的利益这种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影响了管理人的行为,当管理层所拥有的公司股权比较少时,他的个人利益就与公司的利益就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他们还是会选择去损害其他股东们的利益,这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不良影响。当企业管理层拥有过大的公司股权时,那么他的个人利益与就公司的利益之间的关联非常紧密。最终导致出现行为逆转的情况。公司管理层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利润,当企业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时,公司股东才能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会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4.3 股权属性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机理
股权属性指的是持有股权的所有者的身份属性。公司管理层拥有的股权属性不同,其具备的监督力度也是存在差异的。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差异。
4.3.1 国有股对内控的影响
由上文中的股权属性的现状可以了解到现在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是属于国有控股的。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企业的所有者丧失了对于企业的控制权,使得企业实际的监管权是由经营者所掌控的。从监管的角度来说,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情况和国家作为企业地位的内在“特殊性”,监管没有那么纯粹了,使得经营者缺乏了他们需要的自主权力。国有控股企业相对而言有着较低的股权制衡度。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是高效有序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利润。但是实际上国有控股的企业对这些诉求并没有那么高,结果就是企业的没有良好的生产运营效率。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治理过程中所有者相对欠缺,由于企业所有者缺乏实际控制权,最终导致无法有效的进行企业的监管,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全面提高。
4.3.2 非国有股对内控的影响
流动股、法人股是常见的非国有股份。上市公司对不同股份进行实施的整体发展目标是不一样的。但是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最大化的利益创造。法人股对公司的中长期利益高度关注,当出现企业内部管控和监管方面的问题时,会对积极的干预措施进行采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一般是在董事会中进行建议的提出。整体有着比较集中的股权。所以在意见发表时是具有一定分量的。而流通股的特点是股权高度分散,没有办法相互制约,对于管理层的经营行为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提升基本没有帮助。
4.4 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模型
通过前文的分析,股权结构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股权制衡度、股权集中度、股权属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关系结构模型的构建。
股权结构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影响,公司有着不同的股权结构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最终会产生不一样的治理成果,所以在这里把股权结构划分成三个不同部分,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这两个部分组成了公司的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是由来自外部的股权激励来进行度量的,可以通过外部股权激励的方式,推动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内部股权激励的方式,对公司的内部股权治理结构进行有效衡量。由此可知,股权结构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是通过上述的方式产生的,股权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公司制定的治理结构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不是单一的,它同时存在于上述两部分的股权治理结构,他们两部分同时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影响,一个合适的股权结构对于公司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改进和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由此,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0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