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字数:】

2023-04-14 14:5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
1、绪 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现如今,我国存在着两大新兴行业,且均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即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此,政府在近年来接连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以支持两大行业的发展。其中,在加强两大行业中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方面,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包括《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内部基本规范》等,以达到通过督促企业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进而使内部控制在企业日常运营经营中更加有效,实现抑制盈余管理的目的。
1.1.2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我国近些年来的两大新兴产业,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关系。
财务报告的质量保证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之一,然而,盈余管理行为恰恰会降低会计数据信息服务质量。因此从理论上来讲,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所导致的信息服务质量的降低,是可以通过引入内部控制这一措施,从而达到被抑制的目的的。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研究
对于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间的关系研究,在我国大致分为两类结论。
第一类结论认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会导致该公司盈余管理降低。比如,陈丽蓉和周曙光(2010)认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可以降低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杨七中和马蓓丽(2014)也同样表明,公司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促进真实盈余管理。张翠红(2019)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彭晓洁和潘元伟(2019)认为内部控制能够对盈余管理进行抑制作用。陈汉文、廖芳楠和韩洪灵(2019)发现内部控制能够对盈余管理显著地发挥抑制作用。
第二类结论认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并无明显关联。比如,于忠泊、田高良(2009)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并没有发现十分显著的关系。 王奇杰(2011)的研究虽然发现,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呈负相关的关系,但两者的相关性并不十分明显。
1.2.2国外研究
相比我国,国外对于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研究广泛开始于02年sox法案颁布之后。比如Lenar等研究美国上司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是否会影响真实盈余管理时,得出结论:随着内部控制披露水平的上升,公司的盈余管理会做的更加好。
而在Doyle(2007)等、chan(2005)等研究之中,相继得出结论,盈余管理的水平与内部控制的质量之间,有着负相关的关系,而这也是国外普遍对于两者关系的统一结论。 Nooraisah Katmon和Omar Al Farooque(2015)的研究中发现内部治理与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对盈余管理有所抑制。
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文献,并投入时间对于这些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汲取对于本文写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以更好的提升本文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而实证研究法实际上是根据上市公司历年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财务数据等相关数据,来进行关于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更好地得出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的关系。
1.3.2研究内容
本文从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上市公司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这两大行业的相关财务信息数据进行搜集,以及运用SPSS软件以及EXCEL软件进行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各项的实证分析和统计并加以探讨:对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内部控制从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2、相关理论
2.1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2.1.1内部控制的目的和要素
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和使用最广泛的标准之一,COSO报告对于内部控制目标的阐述,分为以下三个目标:首先,企业的内部控制一定要以切实遵守我国的相关法律作为基准;其次,稳定企业的运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并实现在企业的正常运营中,加强运营的有效性;最后,报告提到了内部控制在财务报告的数据准确可靠性方面,这也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
同时,COSO报告中,也详细阐释了在内部控制中五个紧密关联的要素,而这些要素,恰恰构成了一个内部控制系统。首先第一是控制环境,它是企业合理进行内部控制的最基本要素;第二是风险评估,这对于企业在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三是控制活动,即企业对照风险评估结果,控制风险于可承受范围内;第四是内部监督,合理进行监督,并辅以适时检查,及时改进内部控制中存在漏洞;最后是信息与沟通,确保信息在企业内及时有效的流动与串联,做好企业内外部的合理沟通。
2.2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2.2.3盈余管理的定义
本文将采用Healy和Wahlen(1999)的定义,即盈余管理使业务管理机构可以使用专业判断,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或有意安排实际交易以隐瞒公司的真实业务绩效,以便为了实现某些目标,粉饰财务报告,甚至扭曲公司的经营业绩,大大降低了发布给外界的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也极大地影响了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
2.3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相关理论
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有三个:第一个是委托代理理论;第二个是信号传递理论;第三个是坏消息隐藏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指的是倡导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即聘请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来对公司进行管理。企业需要主动说明其受托代理行为是按照委托方(即企业的股东)的意愿行事且符合委托方的利益的,而这种说明的最佳方式便是将其界定内部控制缺陷的标准予以公开。公开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不仅是代理方(即代理管理公司的专业人员)职责使然,更是委托方判定代理方内部控制设定的合理性以及运行有效性的重要渠道。
信号传输理论认为,双方持有的信息应处于对称状态。管理层使用信号传递来影响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实体的市场行为或对之采取行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本身只是董事会经过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咨询机构批准的规范性文件,而公开这种文件便是向外界发送缺陷严重程度判定依据的过程,致力于解除由于信号失真或传递滞塞所导致的选择困境和利益纠葛,为委托方评价受托方履职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提供依据。
坏消息隐藏理论认为,管理层倾向于进行信息管控,隐藏或推迟披露负面信息,趋于降低信息的透明程度。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管理层隐藏坏消息的动机和规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导致内部控制的治理效果出现差异: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外部相关双方会更加难以发现企业管理层对负面信息的藏匿行为(Jin等,2006;Hutton等,2009;Lang等,2012)。随着会计监管制度和处罚制度的加大,当应计利润较高时,会计利润趋向于高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这反过来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审查。(叶康涛等,2015)。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为相关方挖掘内部控制缺陷的成因提供了可能,使得上述隐蔽性行为易于被甄别和识破。为了使得相关方难以追溯企业不佳的运营状况,进而掩饰其盈余管理的真实企图,管理层及其内部控制评估机构通常会规避某些不利于公司的条款。从这个角度来看,盈余管理不仅可以调整企业的财务指标,而且更有可能影响公司的信息披露。
3、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3.1关于盈余管理的度量
3.1.1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以Roychowdhury(2006)的研究结果作为参考,根据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分别从销售的角度计算出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从成本的角度计算出操控性生产成本;从酌量性费用的角度计算出操控性酌量费用,从而将数据进行最终整合,进一步计算出真实盈余管理的总额。
经营现金流量模型。根据当期销售收入的变化以及与其相关的线性函数和预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估值模型,可反映出企业的管理层通过对信贷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实现的对经营现金流量进行操控的程度。

其中,为第t年时,i公司当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第t年时,i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而操纵性经营现金流量,即为当年公司的期望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公司的实际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值。
生产成本模型。存货的变动与当年销售产品的成本之和,即为公司当年的生产成本。

其中,为第t年时,i公司当年的生产成本,即存货变动与销售成本之和,为第t-1年时,公司的销售收入的变动。企业的管理层对于生产成本的控制与操纵,实际上是能够通过公司当年的实际生产成本与期望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反映出来的。
酌量性费用模型。

其中,为企业在第t年时,i公司当年的酌量性费用。酌量性费用实际上是企业的销售与管理费用间的加和。在公司的可支配成本中,预期与实际可支配成本间差值的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出管理层通过减少可支配成本而对报告期盈余的影响程度。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额模型。企业的操作性生产成本与酌量性费用及经营现金流量两者的差值,就等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总额,即:

3.1.2应计盈余管理的度量扩展的Jones模型

其中,表示在第t年时,i公司当年的总应计利润,公司的营业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差值等于公司当年的总应计利润。为本年销售收入相对于上一年的变动额;,t为固定资产原值;,t为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之和;为第t-1年年末,i公司所有的总资产。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指标可通过公司实际的与期望的应计利润的差值,并对这一差值取绝对值而得到。
关于内部控制的度量本文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衡量,参考了于2014年由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咨询公司所发布的内部控制指标。该指标主要基于中国内部控制相关文件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侧重完成公司的内部控制目标,并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作出了以下几个要求:制定实施企业战略目标,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加强企业资产安全性和建
立财务报告及其合规性,同时对于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加以修改。
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假设盈余管理的目的,即让利益获得者相信公司已经实现了既定的利润目标。通过对销售、生产成本、酌量性费用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操纵,从而实现目标。因此,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盈余管理的水平下降。据此,提出本文的假设:
H1:假设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大行业相关的上市公司来说,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则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的水平越低。
H2:假设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大行业相关的上市公司来说,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则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越低。
3.4研究模型
本文通过构建以下的相关性分析模型以及回归分析模型,将进行内部控制的企业总体的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影响进行了独立的检验。

EM表示两大行业中所涉及的相关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中所包含的各个变量,其中具体变量,如下图所示:
表 1变量定义表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变量符号
变量的定义与度量


被解释变量
销售性操控
CFO
见上述销售性操控模型


生产成本操控
PRODT
见上述生产成本操控模型


酌量性费用操控
DISEXP
见上述酌量性费用操控模型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REM
见上述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模型


应计盈余管理
DA
见上述应计盈余管理模型


解释变量
迪博内部控制指数
ICQ
内部控制指数/100


控制变量
公司规模
SIZE
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资产负债率
LEV
期末总负债/期末总资产


营业收入增长率
GROWTH
(本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


资产收益率
ROA
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独立董事比例
IND
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人数


管理层薪酬
SALARY
本期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的自然对数



4、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检验
4.1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6-2018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初始数据的处理如下:
本文利用了Microsoft Excel2010及Stata22.0两个统计软件,对于实际数据进行了整理。本文的数据来源——国泰安CSMAR数据库,本文所用数据为连续3年间的公司实际数据,并且剔除了不足三年以及存在残缺项的数据。
4.2描述性统计
本文在研究关于内部控制、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这三者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时,针对模型中的各变量的变化情况作出了描述性统计,对样本的统计分析结果见下表:
表 2描述性统计



变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中位数
标准差


CFO
-0.2522
0.3099
-0.00024
0.0005
0.0657


PRODT
-0.8962
0.5547
-0.0456
-0.0463
0.1462


DISEXP
-0.5253
0.7675
0.0517
0.0367
0.1191


REM
-1.5768
1.0996
-0.0970
-0.0821
0.2717


DA
-0.4793
0.3077
-0.0036
0.0063
0.0996


ICQ
0
8.0988
6.3165
6.5339
1.0937


SIZE
19.6838
24.6810
21.9094
21.8810
0.8316


LEV
0.0360
1.4125
0.3354
0.3001
0.1803


ROA
-0.7255
0.2301
0.0269
0.0431
0.1021


IND
0.3333




0.6




0.3830
0.375
0.0557


GROWTH
-2.1075
0.9454
0.1738
0.1848
0.2735


SALARY
13.1402
16.6639
14.5195
14.4909
0.6327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真实盈余管理的所有指标中,真实盈余管理指标的最小值为-1.5768,最大值1.0996, 平均值达到-0.0970,说明我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程度较高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内部控制指数的最小值为0, 最大值为8.0988,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达到8.0988,平均值为6.3165,标准差为1.0937,说明我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4.3相关性统计分析
4.3.1Pearson模型
本文针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的相关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具体检验结果见下表:
表 3pearson相关性检验




CFO
PRODT
DISEXP
REM
DA


CFO
1.0000






PRODT
-0.0282**
1.0000





DISEXP
0.179**
-0.780**
1.0000




REM
-0.475**
-0.939**
-0.888**
1.0000



DA
-0.435**
-0.034391
0.005030
0.084998
1.0000


ICQ
0.020760
-0.115*
0.064045
-0.94*
0.372**


SIZE
0.003113
-0.303**
0.381**
-0.331**
0.096*


LEV
-0.096*
0.160**
0.025115
0.100*
-0.279**


GROWTH
-0.020300
-0.273**
0.084786
-0.179**
0.104*


ROA
0.101*
-0.259**
0.125**
-0.219**
0.738**


IND
0.041243
-0.101*
0.057109
-0.088761
0.035884


SALARY
0.083411
0.313**
0.462**
-0.384**
0.033440



表 4pearson相关性检验




ICQ
SIZE
LEV
GROWTH
ROA
IND
SALARY


ICQ
1.0000








SIZE
0.046537
1.0000







LEV
-0.229**
0.221**
1.0000






GROWTH
0.067184
0.066863
-0.078448
1.0000





ROA
0.519**
0.115*
-0.404**
0.112*
1.0000




IND
0.044437
-0.073370
-0.062478
0.028292
0.013850
1.0000



SALARY
0.072910
0.453**
0.059335
0.022045
0.104*
0.050862
1.0000



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其中*表示在5%的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3可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在5%的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随着内部控制水平的逐渐上升,真实盈余管理的水平会逐渐下降。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呈正相关,这意味着公司会同时采用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这两种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从表4可知,除资产负债率这一变量外,公司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收益率等变量与内部控制指数均呈正相关,说明随着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收益率等变量指标的升高,内部控制的指数也会随之升高。而造成资产负债率与内部控制指数呈负相关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参与者会希望资产负债率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的高,资产负债率较高说明股东权益率越低,这样更加有利于企业股东获取更多的利润。
可以明显看出,公司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收益率等变量指标均与真实盈余管理呈负相关,也就是说除了内部控制以外,营业收入增长率、公司规模、资产收益率等变量也会对真实盈余管理造成影响,即随着这些变量指标的升高,真实盈余管理的水平会降低。也就是说公司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呈现出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据此,可初步得出结论: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良好进行能够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水平起到降低的作用。而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则相反,他们之间呈正相关,与预期的符号不一致。因此,想要确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验证。
4.4多元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假设一和假设二,运用SPSS软件对研究对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上市公司)根据所构建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下表:
表 5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程度——回归结果




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DA
REM
CFO
PRODT
DISEXP


常数
0.0036
(0.0331)3.0802
(8.5787)-0.0877
(-0.8670)1.4334
(7.4814)-1.5591
(-10.0037)ICQ0.0022
(0.5869)-0.0201
(-1.6989)-0.0037
(-1.1059)0.0112
(1.7718)-0.0052(-1.0182)SIZE0.0025
(0.4901)-0.0688
(-4.2142)0.0007
(0.1435)-0.0381
(-4.3814)0.030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