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研究【字数:7624】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掌握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是创造生动、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可以分为口语艺术、体态语艺术、板书艺术三个方面。鉴于小学生特殊的年龄特点,语文教师在课堂口语运用上要具有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表达准确、生动形象、以情动人等艺术性特质。体态语则可以概括为生动丰富的表情语言、准确形象的动作语言和优雅自然的姿态语言。而板书语言应囊括四个部分:文章的逻辑结构、重点难点、写作手法以及中心思想。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自身课堂语言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口语艺术;体态语艺术;板书语言艺术
一、引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国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先生也说:教师的教育语言直触学生的心灵,教育语言运用到艺术层面,将造就出一批批有创造力、有灵性的人群。可见,合理运用教师语言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二十世纪初,索绪尔创立结构语言学。自此,人们越来越关注语言,对于语言的研究在不断深入。由于学生、家长态度观念的差异,对语言的衡量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如何巧妙运用课堂语言,达到育人效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去深思、去研究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概述
(一)语言艺术与课堂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语言艺术是在说话交流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更鲜明的表达方式,使语言传递的信息能量最大化,并创造审美形象的一种艺术形态。
课堂语言艺术是课堂语言和语言艺术的结合。是教师在课堂上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以完美的语言进行教学,选择精炼、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用以培养人的技巧。
(二)课堂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课堂语言包括三个部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以及体态语言。其中书面语言主要以教案和板书的形式呈现,教案多数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在课堂上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主要以板书为主。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小学课堂,更是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头语言是以音和义结合而成、以说和听为传播方式的有声语言。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口头语言可以直接而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可以说,口头语言是促进师生交流的桥梁。追求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在运用口语时必须注意语言的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表达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加强课堂教学效率。
体态语言是一种借助非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对于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教师而言,体态语对教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或扬眉、或欠身、或点头、或微笑,一举一动无一不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体态语言主要包含表情语言、动作语言、姿态语言三个方面。关注教师的体态语言,研究教师在课堂上表情动作姿态语言的运用也是研究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重要方面。
板书语言是教师上课时通过书写文字、符号等,借此反映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理清脉络,起到教书育人作用的一种方式。一名教师,合理运用板书语言,对于学生突破重难点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副好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路和作者写作思路的结合统一,更有利于教师有效传授知识、学生记忆知识。因此,板书语言是教师课堂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板书形式多样,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无外乎把握四点:逻辑结构、重点难点、写作手法、思想感情。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特点
不同于初中或高中的学生,记忆思维等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小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其记忆、思维等能力正处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关注课堂语言运用的艺术性。首先,教师课堂语言要讲究科学性。小学生缺乏一种辨别能力,往往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因此,语言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其次,教师语言也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小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适时的进行启发诱导,可以在循循善诱中帮助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接受。最后,简明性也是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特点。越是清晰的语言,学生越易接受。当然,趣味性的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大表现,此时,教师就要用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将思维集中在课堂上。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口语艺术
(一)言简意赅
言简意赅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将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是对一名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基本要求。简明扼要的语言往往比长篇大论更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当然,简洁不等同于简单,而是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追求语言的简练。
一般情况下,新课导入都要求言简意赅。比如我在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访谈时,有老师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为例,进行解说,这篇课文在新课导入时便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孪生兄弟吗?他们有什么特点?或直接用一句话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对特殊的兄弟。用简洁的导入语可以直奔主题,并留下充分的时间感悟文本。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教师也要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比如,在上《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时,因为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一些知识点,其实教师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抓住主要的学习目标,如围绕为什么称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完成教学目标,也不至于让课堂学习没有重点,可谓一举多得。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在教学时,时间紧迫,教师就更不可能对一个问题洋洋洒洒地进行讲解,最好能够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节省了时间,又能明确重点。当然,教师在课堂上也不能为了语言的简洁,而把要讲解的知识点省略,导致意思表达不清晰。总而言之,该说的简洁说,不该说的少说或不说,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称得上言简意赅。
(二)条理清晰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而且能使语文课堂更加严密有序。教学内容的展开是以语言为依托的,因此,教师要呈现一个有序的课堂,同样也离不开条理清晰的课堂语言。
所谓条理清晰,就是指语言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排列情况进行讲授。这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和课堂应变能力。在课前教师要做到对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精心准备教案,对所讲内容要了然于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文内容特点合理有序的安排好教学过程。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都要心中有数。一节课的进行可能会与设想的有所不同,但总体走势应该与既定目标相同。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安排好自己语言的逻辑顺序,做到承上启下,前后语句有关联,不能东一句,西一句,语序颠三倒四,言辞不达意,模棱两可。当然课堂上也会有许多突发事件,学生的反应,学生的接受程度都是教师不能准确预测的,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解答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确保课堂教学有序的进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用在语言上同样合适,条理清晰的语言是创造高效有序课堂的关键,也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审视自己课堂语言的重要方面。
(三)表达准确
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准确性必然是衡量其好坏的不可忽视的指标之一。准确即语言要富有科学性,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要符合科学事实的。如果在讲解中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那么就会将错误的信息传达给学生,进而导致学生的错误理解。其次,语言要具有规范性,教师在课堂上最好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的口头语言进行授课,尽量不要使用方言,在课堂上使用方言,很容易造成口语混乱,在浓重的乡音氛围下,也会不利于学生规范口语的运用。此外,口头禅在语文课堂上也是要杜绝的,一些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有些词往往不经大脑,脱口而出,这个那个之类的词,轻易的将文章的整体感破坏殆尽。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课堂上表达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词、句、感情以及课堂作业的布置上。不同于数学,语文没有专业的术语、没有固定的公式,但语文教学中的词句等其实就是语文学科中的专业术语,容不得一点含糊。比如近义词的辨析,爱护爱惜爱戴三个相近的词,意思却有差别。爱护指爱惜保护,对人对物都有;爱惜指珍爱疼惜;爱戴的意思则更上一层,指敬爱拥护,指人不指物,通常是下对上,含尊敬意。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讲解。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语言的准确性还体现在对课堂作业的布置上。比如,课上要求学生读课文,不要模糊不清的提要求,而应明确指出读几遍课文,要完成哪些任务。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准确的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
(四)生动形象
在小学,有趣的教师往往更受学生欢迎,生动的课堂往往教学效果更佳。一天接连不断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说是痛苦的煎熬。怎样将煎熬变成享受,就依赖于教师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
生动就是把无趣、沉闷的课堂变得有趣,变得活灵活现。通过修辞,讲故事的方式,都能使语言变得生动。例如在教学课文《哪吒闹海》一课时便可以用故事引入吸引学生: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神话故事人物,他的名字叫作哪吒,是一位神奇的小孩,因为他是他的母亲怀孕三年六个月生下的。出生时,他只是一个小肉球,他的父亲以为他是妖怪,就用剑劈开,肉球里面有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哪吒。哪吒不仅出生神奇,而且连经历也很神奇,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哪吒闹海》。这样用生动的故事引入课堂,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奠定了情感基调,可谓一箭双雕。
形象通
俗来讲就是让没看见也像看见了一样。如语文特级教师袁微子用实验的方法教授生字灭。她先将纸团放进小瓶中,然后点燃。此时,孩子们纷纷叫道火。袁老师趁势在黑板上写上火字,再用小木板将瓶口盖住,转眼间火就熄灭了。袁老师趁机发问:火字加一横就是灭字,那么一横应加在哪儿呢?同学们纷纷回答,在火字上加一横。于是,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生字的写法。由此可见,形象的语言确实会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加。
(五)以情动人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情感的学科,学习语文可以直接触动学生心灵。因此,对于情感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时刻关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知识的掌握而忽视情感的培养,那么就会让学生变得死读书读死书,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而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富有感情,做到以情动人,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有感情的口头语言自然是教师用以贴近学生心灵的既快又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以情动人,首先,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热爱教材,才能富有感情的解读课文、教授课文。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声情并茂。所谓言为心声,只有言与心的融合,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入体悟课文、才能将课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真实而准确的传达给学生。当学生真正了解到感同身受这一个词时,才能说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最后,以情动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情感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调,喜时则喜、悲时则悲,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用自己的语音语调去带动学生的情感起伏。
我在实习期间上的一篇课文《二泉映月》,便让我对以情动人四字深有感触。饱经风霜的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池畔,起伏不定的人生,悲苦不堪的命运,促使他从泉声中听到了许许多多的声音。似呐喊、似暗讽、似哭泣、似无奈……阿炳拿起二胡,向这茫茫月夜倾吐自己的情怀。如果教师在此时用跌宕起伏、声情并貌的语言朗读,表现琴声的变化以及蕴含的感情,就能让学生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阿炳复杂的感情。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朗读文本,也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真切领悟文本。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艺术
(一)生动丰富的表情语言
表情语言是由眼睛、眉毛、鼻子、嘴巴的动作共同组成的,充分反应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面部表情语言。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有一个著名的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表情语言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小学生比成人更懂得察言观色,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学生首先观察的就是教师的面部表情。如果教师眉眼柔和,学生也会自然而然放松,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果教师表情凝重,学生也自然会感到压抑,给整个课堂的气氛也会造成消极影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运用生动丰富的表情将自己的心里话传达给学生。比如在小学课堂上,开小差、窃窃私语是不可避免,此时,教师可以一言不发,站在讲台上,带着严肃的表情,用目光扫视不守纪律的学生,等到整顿好纪律再重新上课。在讲课中,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可以投以微笑、赞扬的表情,给他鼓励,学生都会很开心,上课也更认真。提出的问题,学生如果解答有误,教师可以先做出一个疑惑的表情,让学生了解到可能自己的答案有问题,继而流露出深思熟虑的表情,学生们也自然会跟老师继续思考。
总之,教师要懂得充分运用生动丰富的表情语言将信息传达给学生,用自己富含爱的表情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课堂,给学生以鼓舞和鞭策,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活跃、更有自信、学得更好。
(二)准确形象的动作语言
教师在课堂的动作语言主要依靠手势来表达。可以说手是人的第二张脸。
手在课堂上的表达效果不次于口语及表情。教师在上课时,讲到兴奋处,会手舞足蹈;讲到慷慨之时,会振臂高呼;讲到伤心之际,会掩面伤怀……不断变化的手势,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能使学生更为形象的理解文本。
教师的手势语可分为三类:会意性手势语、象形性手势语及评价性手势语。在课堂上,师生间总会存在一定的默契,一定的手势在师生之间传达的信息是约定俗成的。如将食指放在嘴唇处是表示安静;手掌平摊向上移动是请人回答;手心向下朝下移动是请学生坐下;在一个吵闹的课堂中,教师想让学生安静下来,仅靠口语,可能学生听不见,此时,教师就可以击掌示意学生安静……这些会意性的手势,可以说,准确的向学生传达了信息。象形性手势语,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手势形象的的去表现事物,以此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李广射虎》一文中:李广发现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力气、拉开硬弓。此句中,很明显有几个动词,教师如果向学生示范动作,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般感知句子。评价性手势语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得较多的一种手语。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手部动作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直观评价的一种姿态。比如竖起大拇指是肯定,摇手指否定,鼓掌代表赞扬等等。
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身体各部分中手的表达仅次于脸。口语表述、表情语言也只有在手势动作的协助下,才能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晰、更完整。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教育法宝便是合理运用手势,翘起大拇指。他曾以自身经历叙述大拇指的作用,他说:
一天,我到矿山路小学教课二年级的《英雄爆破手》,其中爆是生字,我在后面添了一个破字,组成爆破一词,我问:爆破是什么意思?
一个小朋友站起,两手向外一张,嘴里喊了一声轰——,说:这就是爆破。
接着,我又提问:如果我在‘爆破’一词后再加一个‘手’字,组成‘爆破手’,那么‘爆破手’又是什么意思呢?
问了几个学生,答案千篇一律,就是把手爆破。
这时,一个小男孩举手说:‘爆破’后加个‘手’便指人,这里就指陶绍文。
啧啧!老师们不禁为之赞叹。
你叫什么名字?我问。
徐州。
我微笑着看着徐州,向他竖起大拇指说:徐州,真棒!
接着,我来到讲台前,面对着全班同学,再次向徐州竖起大拇指说:徐州真聪明,回答问题又快又准确。
得到了夸奖的徐州,高兴地眉毛都扬起来了。接下来这节课,他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出色。
徐州真不错,课上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反应速度快,要好好培养。课后,我对徐州的班主任说。
班主任苦笑着说道:于老师,您是不知道,他一直是我们班最调皮,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啊!
于老师,就一节课的时间,您是用什么办法让后进生都聪明起来,认真的听课,积极的回答问题的呢?这个班级的另一位老师问道。
我笑笑,伸出大拇指说你们注意我的手势了吗?那都是竖起的大拇指的作用呀!
(三)优雅自然的姿态语言
姿态语,简单来说就是指通过坐、立等姿势的变化来表达语言信息的体语。一个教师的姿态动作,更是蕴含着大量的交流信息,是融合师生心灵的焦点。教师在课堂上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上课的姿态。总体而言,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应该是优雅自然,落落大方的,只有这样,才符合为人师表的形象,也才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
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姿态主要分为两类:站姿和走姿。站姿要自然优雅大方。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还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大方得体的行为方式。常言道:身教胜过言教。教师站姿良好,不仅能让教师本身显得更有精神,而且能将这种活力带给学生,让学生感到神采奕奕。教师在站立时要挺拔自然,切忌双腿交叉站立,也不要将两臂环抱在胸前,这样的站姿显得放肆轻佻。更不能长时间的以手撑住讲台站立,会让学生有一种底气不足之感。走姿,是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来回走动,以满足课堂、学生需求的一种姿态。教学时适时的走动能使教师更接近学生,更深入学生,缩小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变得亲切生动。当然,教师在课堂上也不是随便走走。首先,走路的姿态一定要昂首挺胸,精神饱满,要给学生以挺拔自然之感,弯腰驼背会使课堂失去活力。其次,教师也不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走动,比如:学生思考时,可站在讲台一侧等待;学生讨论时,可来回巡视辅导;学生回答,可行至跟前细细聆听……总而言之,小学生需要的是一个生动的语文课堂,适时的走动不仅有利于打破沉闷的气氛,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和小学语文教师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也发现大部分老师认为教师姿态语言的良好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谓是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都应保持自身姿态的优雅自然。
五、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板书语言艺术
(一) 把握文章逻辑结构
每一副精心设计的板书,都有其内在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章本身的逻辑结构。小学生在低年级时逐渐接触简单的写人记事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一般以展现人物性格为主,以事情发展变化过程为思路进行作文。教师想要学生把握文章,就要在板书时抓住这两点。例如《闪光的金子》一文就是通过几件小事表现主人公乐于助人,拥有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品质,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按照文章思路板书事例,总结人物性格,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在小学课文中,写景状物类的文章也不少,如《燕子》《荷花》《雾凇》等,这类文章主要抓住物体性状进行描摹、以景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9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