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字数:8515】
目录
一、绪论 1
二、 文献综述 2
(一)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研究 2
1、股权结构 2
2、国有企业股权结构 2
(二)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 2
1、内部控制的含义 2
2、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 3
(三)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3
三、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
(一)理论分析 4
(二)研究假设 4
1、控股股东股权性质 4
2、国有股份份额 4
四、研究设计 4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
(二)模型设定以及变量选择 4
1.变量选择 4
2.模型设定 5
五、实证分析与结果研究 5
1、描述性统计 5
2、相关性分析 5
3、回归分析 6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7
(一)结论 7
(二) 政策建议 7
1、股权结构方面的策略 7
2、董事会方面的策略 8
3、管理层和监事会方面的策略 8
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引言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一、绪论
股权结构是公司企业的基础,在各大企业和公司的结构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股权结构能够提高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取得良好的业绩,还有利于促进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合理评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随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推进,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从绝对控股转变为相对控股,但内部控制质量一直不容乐观。大量的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远比非国有企业差的多,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有股股东一股独大,经营者的经营权被无限放大,引发了一系列的公司治理问题。想要探究国有企业股权改革后其内部控制质量是否提高或是下降了,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提出假设:同等条件下,两者呈负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以2015—2018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来实证验证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相关关系,期望为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提供新的经验证据,以及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 文献综述
(一)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研究
1、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总股本中不同性质的股份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最终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绩效。刘丹(2018)[1]认为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仍旧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股东对内部控制信息的知识严重缺乏, 并且在持有股权方面存在短期性的特征几个方面。陈可(2019)[2]股权结构主要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两个方面来影响公司绩效, 进而影响内部控制。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股东行使权力的方式和效果不同,并直接决定公司治理结构。
2、国有企业股权结构
国有企业股权是指由国家授权的投资主体作为股东,对因其以国有财产进行投资而在公司中形成的相应股份或者出资比例所享有的收益和为此而享有的表决、质询、查询公司帐册以及对股份进行处分等权能的总和。国有股权的大小是由在公司中国有股份(出资比例)的多少决定的。我国的国企股东一般包括个人股东、法人股东、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这三类。其中政府所占股份是最高的,对国企的经营和决策起着主导作用。杨北京(2019)[3]认为企业持有国有股份恰好是企业建立与政府的关系、获取更多信贷资源的极好途径。国有股是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向公司投资形成的股份。国家股所有者为全体公民, 由于全体人民无法参与具体公司治理, 全体出资人只能通过设置委托代理关系由政府官员代为行使所有权。可见, 国有股权与政府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企业引入国有股权便与政府建立了一种共生关系。Ownership(2019)[4]提出国有控股公司中的国有股权在以下几方面具有特殊性:一是股权主体的代表性。实质上的股东是国家或全民。名义上的股东是政府国资监管机构。二是股权行使具有非经济性目标。三是国有股东的强势地位导致其具备超股东特权。四是股权行使效果的考核方式及其路径特殊。五是责任追究机制的特殊性。刘怡清(2019)[5]提出国企的大股东是政府相关部门, 这些部门对于国企的运行并不那么用心, 因为国企的经营效益与他们工作人员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 所以导致国企在股东会决策方面往往都是不能够很好地以市场为导向, 做出的决策具有很大的滞后性, 给国企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二)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
1、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控制标准委员会(The Canadian Criteria of Control Board,简称 COCO委员会)将内部控制有效性定义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就是:公司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实现既定目标且内部控制发挥应有作用”。1992 年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发布的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的管理人员设计,为实现营业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合法及合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通过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其他职员实施的一种过程。并提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其目标是合理保证公司经营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经营合法合规。黄晓光(2019)[6]认为 集团企业要想不断壮大同时稳定发展, 就必须考虑自身内部控制的质量, 通过改善集团企业内控管理的控制环境、建立和完善集团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增强内控管理在集团企业应用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但是在内部控制的缺陷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缺陷。金强(2019)[7]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指的就是企业为了保证稳定的运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保证合理的经济收益而制定一些管理手段和制度, 是企业内部结合了企业的发展状况而进行设计的一种方案。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kjx/60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