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特质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字数:11539】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管理层特质3
(二) 内部控制质量3
(三) 管理层特质与内部控制质量8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5
四、研究设计7
(一)样本选取7
(二) 变量设置7
(三) 模型设定8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9
(一)描述性统计 9
(二)相关性分析9
(三)回归结果分析10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10
(一)研究结论11
(二)研究建议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管理层特质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需同时关注外部政策及内部环境的变化,前者包括适应国家产业、税收、货币政策等宏观战略,后者包括调整经营模式、人力资源政策、组织结构等微观架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从符合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向提高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转变。2010 年4 月,《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简称《配套指引》)由我国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联合推行。其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的内部评价角色分配、评价基础、评价适用点及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范围、相关责任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张先治,2011)[1]。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导致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所有者由于信息不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对称的原因,对管理者的约束往往十分有限(孙光国,2014)[2]。近年来,随着企业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进程的推进,与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相关的重心从科学的制度设计转向有效的制度执行。基于一定环境的企业内部控制证明外部因素的变化对企业形成内部控制体系具有一定作用(张继德,2013)[3],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标准也会受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Doyle 等,2007)[4]。作为内部控制的执行主体,企业管理层负责将依规设计、具有“共同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依据本企业特点进行“个性化”实施。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管理层个体会形成不同的管理方式、行事准则、风险偏好、工作经验等特点,进而影响内部控制质量。由于管理者的特质难以准确度量,作为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重要假设之一,“理性人”假设将经济决策的主体视为完全理性的经理人,在现实企业经营中,决策主体对环境感知能力不同使得其在经济活动中往往不易形成群体统一性决策,依此探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经营特征、外部规制等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Krishnan,2005;Doyle et al.,2007;刘启亮等,2012)[4][6]。企业管理层是内部控制的执行主体,在管理决策中既要符合“共性”的内部设置准则制度,同时也要结合“个性”的执行方式的要求,更为关键的是,管理层的行为将会直接影响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相关的建立机制、实施决策、执行准则与监督效果。因此,本文将研究管理层特质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作为研究主题,希望能挖掘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优化管理层团队结构,发挥其积极能量,提升内部控制质量。
二、文献综述
(一)管理层特质
国内学者在前期的研究主要关注我国复杂经济背景下管理层异质化程度与企业经营状况的关系(魏立群和王智慧,2002;张平,2007)[12][13]。随着深入研究,相关学者开始专项关注与企业财务分析及决策行为相关的部分,例如盈余管理(谢志明等,2014)[14]、跨国并购(李维安等,2014)[15]等与此同时,行为价值的流动性不断增加,与道德和薪资水平相关的高级管理层成员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变得更加重要。(陈漩,2005)[16]。
通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一般是从静态的角度来衡量管理特征,同时管理团队特征会影响公司战略,及经营绩效,另一方面,在群体决策过程中更偏向于采取集体行动使利益最大化。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研究的筛选和调查,主要拟探讨管理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年限等人口学特征构建衡量管理层特质的维度,同时将企业管理层针对不同职能部门(例如财务、人力资源、市场等)的副总监或副总工程师级别以上的个人纳入本文管理层团队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内部控制质量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控这五个要素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控制环境是基础,风险评估是导向,控制活动是核心,信息与沟通是纽带,内部监控是保障(李端生,2017)[17]。2008年,我国财政部、证监会联合五部委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该法规中明确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等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国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质量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是关于主动性披露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Eisenhart(1990)[18]认为形式主义和机会主义是选择披露的动机;其二是关于出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决定因素研究,该研究为探索内部控制缺陷的出现机制以及预测出现内部控制缺陷提供了实证支撑,Amason,Shrader等(2006)[19]指出审计师变更节奏、短期公司组织架构调整和业务繁琐程度与内部控制缺陷成正相关关系。Doyle(2007)[4]通过研究账户和公司层面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发现经营与业务越复杂账户中出现内部控制缺陷越明显,同时人事结构较为复杂的公司更易出现内部控制缺陷,而经营时间较长的公司出现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较小。其三是对于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经济后果的研究通常将内部控制质量作为自变量,Hamersley(2008)[20]从财务信息质量角度出发,将内部控制质量用涵盖的信息含量披露进行衡量,研究其对公司收益率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kjx/562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