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内部控制审计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以农业上公司为例【字数:10047】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 盈余质量 2
(二)内部控制审计 2
(三)强制披露内部审计报告的实施过程 3
(四)内部控制审计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3
(五)强制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3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
(一)理论研究 4
1、委托代理理论 4
2、信号传递理论 4
(二)提出假设 4
四、研究设计 5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
(二)变量定义 5
(三)模型设计 6
五、研究结果 6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7
(二)相关性检验 7
(三)回归结果 9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
(一)研究结果 9
(二)实践意义与不足 10
(三)政策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强制内部控制审计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以农业上市公司为例
会计152:张龄唯
引言
引言
盈余质量关系着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能否正确做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长久以来就是各方重点关注的领域。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在世界上引起一片哗然,仅仅一年后世通公司也爆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出重大财务丑闻,这两起事件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接收到的会计信息,并对于盈余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试图通过将内部控制关进制度和监督的“笼子”里,通过对内部操纵的约束,实现盈余质量的改善。一系列财务风波的发生和人们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诉求加速了美国SOX法案(要求对内控控制进行审计)的通过。我国长期以来也存在着的诸如“獐子岛”、“银广夏”等财务操纵问题,于是在吸取美国SOX法案的条例并结合当代国情,《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08年在我国由政府部门通过,要求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以降低盈余管理空间,提高盈余信息质量。但是起初这一政策是可以由企业自己选择做或是不做。后来,国家日益重视内部控制审计,而强制披露审计报告就是保证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最好证明,于是2012年8月证监会联合财政部发布文件,要求截止到2014年全部主板上市公司都要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并对外展示本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以此来强制上市公司执行2012年颁布的内部控制审计政策,意在进一步降低上市公司的财务操作空间,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
历任国家领导人心系三农问题,农业相关问题关系着民生根基,这类问题必须要重视,但诸多案例表明农业上市企业存在比较大的财务操纵空间,生物类资产的不可把控性、盘点统计困难等问题层出不穷,都限制了盈余质量。人们开始从源头上探寻解决方法,希望通过对公司内部进行监督,减少财务管理问题的发生,所以农业类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的披露就显得格外重要。
近年来,对于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希望能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2014年、2015年农业相关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总结出农业相关企业执行政策后内部控制审计与盈余质量的关系,推广盈余质量可以由内部控制来改善的思路,从而为提高盈余质量提供新思路,改善农业类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同时也是对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对改善盈余质量的效果进行检验,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颁布以来对于我国企业运营的规范性和市场风气的调整的积极作用的一个辅证。
二、文献综述
(一)盈余质量
关于盈余质量的定义尚无定论,国内外学者有如下观点:就Hawkins(1998)的观点,一个具备高盈余质量的公司有以下特征:会计政策稳健并且企业能够坚持遵守会计政策,遵守谨慎性原则;收益是由主营业务的交易所带来的,那些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所占的比重不大;会计上反映的销售应收账款少,都为现金支付,流动性好,净收益的水平和成长受税法影响少;企业债务水平与资产和收入相匹配,并且企业资本结构处于合理、盈利、透明的状况,企业无从下手来进行盈余操纵;未来收益水平可以被计量并且未来较长时间内持续有现金流流入等。Dechow和Schrand(2004)认为,高质量的盈余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能利益相关者能了解公司当前运营状况;第二是外界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发展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判;第三公司的内在价值包括商誉等可以计量。这两种观点是当前学界对于盈余质量定义的两种主流观点。同时在国内,王化成(2008)在其《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一书中写到,盈余质量特征划分为四类:盈余的预测性,盈余的结构,盈余的持续性,盈余的稳健性与及时性;薛青梅等(2018)对于盈余质量的定义为在委托代理的情况下,权益方对管理方进行制衡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内容。
盈余质量为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所要求的谨慎反映企业当前运营情况,并对于盈余内部结构和盈余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并谨慎分析未来盈余状况,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风险收益比例等方面表现的重要评价因素。根据现有文献,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获得操纵性应计利润,而盈余管理程度与盈余质量成反比关系,因此可以借助操纵性应计利润DA这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的盈余质量情况。
(二)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最早出现在美国。作为对SOX法案404条款的回应,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2004)发布了第2号审计准则,该准则主要关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指出内部控制的审计涉及以下内容:评价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检验是否有效;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设计,颁布的内部控制规章是否得到很好地遵守,在过程中是否实现有效控制;形成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意见。在我国,基于对外国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情况,五部委(2011)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对内部控制审计做下的定义为:本指引所称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并发表鉴证意见。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kjx/562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