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种植密度和氮肥互作对淮北稻茬晚播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字数:8201】

2024-11-03 13:3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引言... 1
1材料与方法 3
1.1试验设计 3
1.2测定项目和方法 3
1.2.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
1.2.2氮积累和转运 3
1.2.3品质指标 3
1.2.3.1淀粉含量 3
1.2.3.2蛋白含量 3
1.2.3.3湿面筋含量 3
1.2.3.4沉降值 3
1.2.3.5糊化特性 3
1.3数据处理 4
2结果与分析 5
2.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5
2.2氮素积累 7
2.3品质指标 9
2.3.1淀粉含量 9
2.3.2蛋白质含量 9
2.3.3湿面筋含量 10
2.3.4沉降值 11
2.3.5糊化特性 12
3 讨论与小结 14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9
种植密度和氮肥互作对淮北稻茬晚播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摘要
为明确淮北稻茬晚播小麦产质协同的途径和机理,本研究以徐麦3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淮北稻茬晚播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及调控机理。结果表明,播期、施氮量和密度对小麦产量有着极显著的影响;平均每晚播10天, 产量平均下降4.71%,14.25%,29.21%。晚播10天,通过增加60kg/hm2氮肥或者增加20万苗/亩能达到预期产量,晚播20天,增加60kg/hm2氮肥并且增加20万苗/亩能达到预期产量,当晚播30天,通过密肥调控最大只能恢复原产量的80%。播期、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三者对于小麦籽粒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保证丰产的条件下,蛋白质、湿面筋和沉降值都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升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着密度的增加都呈现降低的趋势,而淀粉的变化恰好呈相反趋势,糊化特性差异性并不显著。
引言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稻麦轮作是我国重要的茬口类型,我国稻茬麦的种植面积大约为5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00万hm2,其中,江苏省种植的稻茬麦面积大约占全国的1/3[1]。近年来水稻的收获期推迟,再加上一些人为原因造成了水稻的晚收,从而导致小麦的实际播种期超出了小麦的适宜播种期,晚播小麦在的种植面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逐步扩增。
适当的播种时期是小麦形成适龄壮苗越冬的关键措施之一[2]。在现阶段的条件下,不同生态地由于生态条件的差异,造成不同生态地小麦的适宜播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稻茬麦种植面积占江苏省小麦全部播种面积的70%以上[2],但是江苏优质专用小麦的达标率却在20%以下[3],因此,品质问题和生产效益问题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播种时期都是小麦的重要栽培措施,它们对小麦的群体发育、产量形成以及品质指标均有重要的影响[47]。已经有研究表明,冬小麦生育时期的长短取决于小麦播种期的早晚。早播能延长小麦的生育期,使其成熟期可以适当提前,晚播能缩短其生育期,使之成熟期相应推迟[8]。播期的改变主要是通过影响个体素质,进而影响群体质量[9]。由于冬前生育天数较少,积温不足,导致小麦分蘖期大幅推迟,冬前营养不足;到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小麦分蘖的增长速度加快,迅速两极分化,导致分蘖成穗率偏低。同时由于分蘖两级分化晚,时间短,中长期生长快,常造成茎秆基部机械组织不发达,肥水过多时,易引起倒伏[10]。
小麦的播种期对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11-15],播期和密度不仅对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及组分有着一定的影响,也对淀粉含量及组分有着一定的影响,还对小麦的出粉率、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特性等加工品质有着一定的影响。前人的研究表明[1617],籽粒蛋白质的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提高,蛋白质含量降到最低的时间和蛋白质下降最快速率出现的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而提前,平均积累速率以及蛋白质含量下降最快速率都随着播期的推迟而提高。籽粒淀粉是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的,刘霞等[18]研究提出,播期能够显著的影响灌浆中后期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积累,晚播导致直链淀粉的积累量下降,但支链淀粉的积累量随着播期推迟逐步提高,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这种情况主要与蔗糖代谢和淀粉合成的相关酶活性升高有关[18]。湿面筋的含量和沉降值都呈现先增后减的抛物线型变化[17],陈爱大等[19]认为播期对干、湿面筋的含量有着显著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二者呈现上升趋势。
前人已经对氮肥水平对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朱新开等[20]研究表明,小麦开花期之前的氮素积累量与氮肥用量呈现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的同化量与氮肥用量呈现二次曲线关系。种植密度的大小可以改变小麦各生育阶段所处的环境条件,不仅影响小麦的根系生长发育,还影响小麦的群体数量与质量,而且也影响氮素的积累以及分配,最终对籽粒的产量和氮素的利用效率产生影响[2123]。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氮代谢密切相关。王月福等[24]研究表明,谷蛋白、球蛋白和清蛋白所占的比例都随这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剩余蛋白和醇溶蛋白所占的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但是也有研究表明[25],增施氮肥对各蛋白组分含量在总蛋白中所占的比例影响并不大。小麦的种植密度对蛋白质含量也有着显著影响。赵广才等[26]研究认为,基本苗在225×l04/hm2375×l04/hm2范围内,蛋白质含量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而降低。徐振江等[27]研究认为,种植密度为120×l04/hm2375×l04/hm2时,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籽粒的粗蛋白含量会降低。小麦籽粒品质不仅会受到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也会受到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的影响。王月福等[27]研究表明,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支/直和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过多或者过少的施氮肥则降低支/直和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种植密度会对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糖含量的变化和淀粉的积累造成影响,致使小麦成熟籽粒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以及直/支比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淀粉的粒度分布以及糊化特性[28]。许多研究表明,氮肥的施用量能够显著地影响小麦的湿面筋含量,并且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小麦湿面筋的含量也相应提高[29,3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60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