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后足胫节长度和产卵器长度的关系【字数:9160】
目录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III
1 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2 本课题的来源及目的 1
1.3 研究意义(赤眼蜂的经济重要性) 1
1.4 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 2
1.4.1 区分雌雄个体 2
1.4.2 正确找出赤眼蜂后足的胫节部分 3
2.2 试验方法 4
2.3 数据统计分析 4
3 结果与分析 5
3.1 产卵器长度与后足长度之间的关系 5
3.1.1 甘蓝夜蛾赤眼蜂产卵器长度和后足胫节长度之间的关系 5
3.1.2 螟黄赤眼蜂产卵器长度和后足胫节长度之间的关系 6
3.1.3 广赤眼蜂产卵器长度和后足胫节长度之间的关系 6
3.1.4 松毛虫赤眼蜂产卵器长度和后足胫节长度之间的关系 7
3.1.5 玉米螟赤眼蜂产卵器长度和后足胫节长度之间的关系 8
3.2 产卵器长度与后足胫节长度之间的关系在蜂种间的差异 9
3.2.1 前提条件验证 9
3.2.2 单因素方差分析 10
4 讨论 13
参考文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献: 14
致谢 15
赤眼蜂后足胫节长度和产卵器长度的关系
引言
1 绪论
1.1选题背景
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属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tita),小蜂总科(Trichogrammatidae),赤眼蜂属(Trichogramma),赤眼蜂属种类繁多,已报道有200余种.赤眼蜂科体型微小,体长0.21.5mm左右,绝大多数为卵寄生蜂,其寄主范围广泛,可寄生鳞翅目、半翅目等7个目500多种昆虫的卵,其中特别对鳞翅目农林害虫的防控作用尤为显著[1]。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应用面积大、防治害虫对象多,在粮食安全生产、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中的害虫生物防治发挥着重要作用[2] ,是现代农林害虫生物防治种应用最成功的一类卵寄生性天敌昆虫[3],在玉米田可寄生玉米螟、黏虫、条螟、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的卵。
害虫在产卵时会释放一种信息素,赤眼蜂能通过这些信息素很快找到害虫的卵[4],它们在害虫卵的表面爬行,并不停地敲击卵壳,它的触角上的嗅觉器观寻找寄主。先用触角点触寄主,徘徊片刻爬到其上,快速准确地找出最新鲜的害虫卵,用腹部末端的产卵器向寄主体内探钻,然后在那里产卵、繁殖[5]。赤眼蜂由卵到幼虫,由幼虫变成蛹,由蛹羽化成赤眼蜂,甚至连交配怀孕都是在卵壳里完成的。羽化后的赤眼蜂破壳而出,然后再通过破坏害虫的卵繁衍后代来实现生物防治,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在害虫防治方面利用最为广泛的昆虫,因而研究影响到其产卵成功率及其效率的因素很重要。
1.2 本课题的来源及目的
赤眼蜂对寄主卵一般都有选择性,但在某一寄主上(米蛾卵)连续繁殖若干代后,能形成对这寄主的偏好,对其他寄主不大喜欢的习性。而这种习性的形成与寄主卵的外部形状、卵的大小、卵壳性质和胚胎发育程度等均有关系。寄主卵壳的厚度,与蜂的喜爱程度大有关系,一般个体大的雌蜂贯穿卵壳的能力亦强。在雌性赤眼蜂将产卵器探入寄主体内时需要身体的配合的,所以本课题假设赤眼蜂在将产卵器探入寄主体内时需要借助其后足的蹬力,从而进一步假设,若要深入寄主体内,则需要其后足蹬力很强大。而粗壮和长的后足是提供强大后蹬力的必要条件。所以,本课题研究赤眼蜂后足胫节的长度和其产卵器长度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蜂种间的差异。如果雌性赤眼蜂的产卵器长度和后足胫节长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那么往后利用赤眼蜂生物防治工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层关系来达到更好更优更快的防治效果。
1.3 研究意义(赤眼蜂的经济重要性)
农业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是一门跨领域、多学科、技术密集的综合性新兴学科。为了解决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化学防治的副作用,如害虫抗药性、害虫再猖獗、环境污染、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问题。自七十年代以来,生物防治科技再我国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积极推广生物防治,这更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防工作地迅猛发展。近十多年来生防已成为我国病虫害防治地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它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地重视[6].
赤眼蜂是一种非常重要地优势种天敌昆虫。赤眼蜂绝大多数种类为卵寄生蜂,是害虫生物防治种最被广泛应用的类群之一。赤眼蜂可寄生鳞翅目、半翅目等7个目500多种昆虫的卵[1].对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及直翅目Orthoptera等农林害虫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其中赤眼蜂属Trichogramma被广泛地应用在多种害虫的防治,尤其是鳞翅目害虫的防治上。从20世纪80年代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以来,在美国、前苏联、墨西哥等国家,赤眼蜂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繁殖和商品化经营,例如苏联有55个赤眼蜂工厂,1986年放蜂治虫面积达2.5亿亩,居世界首位。我国在赤眼蜂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36年,赵善欢在广东省进行了应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试验[7].19511954年,蒲蛰龙在广东省对赤眼蜂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试用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ricini)的卵来繁殖赤眼蜂获得成功,从而大大推动了我国赤眼蜂的大量繁殖及应用[8].1958年,第一批赤眼蜂站在广东建立,开始大量繁殖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9].我国工厂化生产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甘蔗螟、果树卷叶蛾等害虫已基本配套成功,年放治虫面积约500亩左右。发展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保证大量供应优质的赤眼蜂个体,在大幅度压缩害虫化防面积中将发挥更大作用[3]。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607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