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蒿属植物孢粉学研究【字数:12951】

2024-11-03 13:0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为探讨蒿属植物花粉形态在蒿属分类学以及蒿属亲缘关系鉴定上的意义,分析其进化程度,为蒿属孢粉学的研究积累资料,本实验在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21种蒿属植物花粉,测量相关数据并对花粉形态进行详细描述。通过比较花粉形状、萌发孔类型、外壁纹饰的结果发现蒿属植物的花粉具有高度相似性但具体到亚属和组上出现明显的差距,其中萌发沟宽窄和花粉表面的小刺-颗粒物复合体在分类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结果认为龙蒿组与杜蒿组为较为进化的蒿属植物群体。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4
1.1课题背景4
1.2蒿属植物的系统分类4
1.3蒿属植物的地理分布4
1.4蒿属植物的利用价值5
1.4.1蒿属植物杀虫特性5
1.4.2蒿属植物药理作用5
1.4.3蒿属植物抗旱特性5
1.5蒿属植物孢粉学研究概况5
1.6本文研究思路6
材料与方法 8
2.1实验材料8
2.2实验方法9
2.2.1花粉的采集与处理9
2.2.2花粉的观察与测量9
2.2.3数据整理及分析9
结果与分析14
3.1花粉形状14
3.2萌发孔及孔沟14
3.3外壁纹饰14
总结与讨论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9
图21电镜下的蒿属植物花粉特征11
图22电镜下的蒿属植物花粉特征12
图23电镜下的蒿属植物花粉特征13
表21 蒿属植物基本信息8
表31 22种蒿属花粉形态特征 14
表32 蒿属花粉形态的数据测量表 16
蒿属植物孢粉学研究
引言
引言
1.1选题背景
蒿属植物是多生长在北温带地区的菊科大属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多为一、二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潜在经济价值巨大,被历代科学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为探寻蒿属植物起源、进化、变异、亲缘关系及系统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分类,诸多学者利用不同方式对其部分种进行了探索,例如大范围种质资源的采集,生长发育习性的规律,茎、叶、花、种子、花粉的形态学分析,染色体数目、细胞核基因型以及染色体结构变异,植株内部特殊化学成分的提取与鉴定,蒿属植物与其他属植物、生态环境、地理因素和人生理医学之间的关系等等,为蒿属的系统分类学和亲缘关系比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用于化石植物的鉴定以探究物种起源和生态系统演化和机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还可进一步指导蒿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经济作物生产、栽培技术手段、育种方向判断、引种目标选择、优良品种繁殖,探究其更为广阔的经济价值,并为生物防治、临床医学、药物学、人体过敏机制的研究做出参考。
大量的探索实践可以表明,由于植物花粉外部形态受到植物细胞相应基因的控制,植物成熟的花粉的结构特征具有较强的遗传保守性和稳定性,性状特征明显且突出,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数据分析,其结果可以作为物种鉴别及研究其亲缘关系、进化来源的重要依据。[13]不同种蒿属植物的成熟花粉粒具有不同的形态,多呈近球体,表面具不同形状、密度及大小的小刺,多三萌发沟,三萌发孔,极轴长与赤轴长之比有差异,通过观察花粉粒表面的纹饰等形态特征可以分析其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及进化演变,为蒿属孢粉学积累了新的资料,也为近缘种的分类鉴定提供了孢粉学依据。
1.2蒿属植物的系统分类
蒿属植物在恩格勒系统(1964)检索表中属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桔梗目,菊科,管状花亚科,春黄菊族,菊亚族。共分蒿亚属、龙蒿亚属2个亚属,隶属于莳萝蒿组、艾组、艾蒿属、白苞蒿组、腺毛蒿组、龙蒿组、牡蒿组7个组中[4],以艾、艾蒿、青蒿、黄金蒿、银叶蒿等为代表种。由于原本属于蒿属植物的绢蒿亚属的头状花序存在同型的两性花,1961年,苏联的学者P. Poljakov将其分出蒿属,建立了绢蒿属。
在我国,蒿属种类共有186种,44个变种,其中蒿亚属在我国有5组、50系、134种、24变种,龙蒿亚属在我国有2组、13系、52种、20变种。
1.3蒿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蒿属是原生于北温带地区的一个大属,是包含最多种类的菊科植物之一,通常以草本或者小灌木作为代表,包含了目前已经发现的五百多种植物,在我国境内,西至青藏高原的甘南自治州[6],北至我国吉林省部分地区[7]及内蒙古自治州的科尔沁荒地[8],到处都遍布着蒿属植物,生长地相当广泛[9]。在中国,蒿属植物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在华南、华东地区分布较少。该属植物在我国构成“泛亚北极植物亚区”、“东西伯利亚——远东亚区”、“亚洲东部森林植物亚区”、“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森林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或半荒漠草原亚区”、“亚洲荒漠亚区”及“青藏高原寒荒漠亚区”等区系成分的植物种类;多数种生长在西南、东北、西北和华北的高山或高丘陵地带,以及海拔较高、降水较少、土壤砾质、肥力贫瘠的高原、草甸、草原、戈壁、荒漠等地区。部分野生种也会分布在森林、乔木或灌木林边缘以及重度缺水地带的荒漠沙丘上,可以起到固沙、防风的作用。在自然选择下,部分地区的蒿属植物已经由原始类群形成了优势种及变种、伴生种。
蒿属植物多性温凉,不耐炎热,喜湿润或半湿润的土壤环境,在北半球温带至亚热带除气候极为干旱地区的大部分陆地广泛生长,其中以亚洲以及欧洲大陆分布最为广泛,北美洲地区的种数位列第三,在非洲大陆的东部、北部、南部地区以及大洋洲部分地区也有少量分布[10]。后来,通过对全球气候条件数据库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资源库的深入探索和分析,有学者指出影响蒿属在世界范围的分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经、维度,主要集中在以西欧、东亚、北美洲为中心的经度带上,与早期学者对蒿属全球分布的研究范围大致相符[11]。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y/607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