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菊属野生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字数:6935】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 材料与方法2
1.1 植物材料 2
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2
1.3 叶盘外植体最适分化培养基筛选 2
1.4 不定芽生根 2
1.5 数据处理 3
2 结果与分析3
2.1 以小山菊叶片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 3
2.2 以紫花野菊变种叶片为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 4
2.3 以天柱山毛华菊叶片为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6
3 讨论 7
3.1 基因型与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对菊属野生种质叶片再生的影响7
3.2 无机盐对菊属野生种质叶片不定芽生根的影响7
3.3 抑制褐化和玻璃化的措施 8
致谢8
参考文献8
三种菊属野生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
引言
菊属野生种普遍具有抗旱、抗寒、抗虫、耐盐等优良性状[1],可用于栽培菊花品种改良。其中某些二倍体野生种遗传背景相对简单且可能参与栽培菊的起源,可作为菊属模式材料,用于解析栽培菊中复杂的生物学现象[2]。菊属野生种存在着丰富的地理居群水平上的变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异[3],为菊属亲缘关系和菊花起源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4、5]。来自不同生境的菊属野生种引种后常难以越冬或越夏,造成种质资源丢失[6],不利于研究和开发利用。建立菊属野生种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对种质资源保存、种质创新、基因挖掘、菊花起源与进化研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已有研究者对菊属野生种的再生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材料主要有甘菊[79]、神农香菊[10、11]、菊花脑[12、13] 等野生种。但菊属野生种再生体系的建立中普遍存在基因型依赖、再生性不稳定、再生频率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不同菊属野生植物开展相关研究。本文以小山菊、紫花野菊变种和天柱山毛华菊的叶片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再生的影响,初步建立再生体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供试菊属野生材料:小山菊、紫花野菊变种和天柱山毛华菊,均保存于大学“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
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1/2 MS培养基:蔗糖30 gL1、琼脂7 gL1、1/2 MS培养基粉末2.47 gL1,用1M NaOH溶液调节培养基pH至5.8,于116℃高温高压灭菌锅中灭菌30 min。
MS培养基:蔗糖30 gL1、琼脂7.0 gL1、MS培养基粉末4.74 gL1,用1M NaOH溶液调节培养基pH至5.8左右,于116℃高温高压灭菌锅中灭菌30 min。
叶盘分化培养基: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6BA和NAA。
培养条件:培养温度20~25℃,湿度60%~70%,光照强度1600~2000Lx,光照时间16h/d。
1.3 叶盘外植体最适分化培养基筛选
以小山菊、紫花野菊变种和天柱山毛华菊的无菌苗为试材,从30d苗龄的植株中上部剪取2~3片幼嫩的完全展开叶,将其切成约5mm×5mm的方形叶盘,接种于叶盘分化培养基上,保证近轴面接触培养基,轻压叶盘边缘,使切口位置与培养基充分接触。
叶盘分化培养基添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见表1,编号M1~M9。小山菊和紫花野菊变种每个培养基接种 10 个叶盘,每个处理重复3次;天柱山毛华菊每个培养基接种20个叶盘,每个处理重复3次。
每15天更换一次培养基,培养45天后统计各处理叶盘外植体的不定芽数,计算不定芽再生频率、平均不定芽数和不定根分化率,并拍照记录。
表1 叶盘外植体分化培养基
Table.1 Culture medium for leaf disc explant differentiation
培养基编号
The code of culture medium
6BA/ mgL1
NAA/ mgL1
M1
0.5
0.2
M2
0.5
0.5
M3
0.5
0.8
M4
1.0
0.2
M5
1.0
0.5
M6
1.0
0.8
M7
2.0
0.2
M8
2.0
0.5
M9
2.0
0.8
1.4 不定芽生根
取小山菊生长健壮、长度为1~2cm的不定芽,将它们分别接种至MS和1/2MS两种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每瓶接种2个不定芽,每个处理接种15瓶,20天后观察每个处理的生根情况,统计不定芽生根率、单株生根数以及平均根长,并拍照记录。将紫花野菊变种和天柱山毛华菊生长健壮、长度为1~2cm的不定芽接种至1/2MS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每瓶接种2个不定芽,接种15瓶,20天后观察不定芽的生根情况,并拍照记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y/607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