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江宁区汤山街道湖山圣村乡村旅游提升规划设计【字数:8627】

2024-02-25 17:3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党的十九大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原则,贯彻落实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以及治理有效的总方针,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作为当今乡村经济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不仅推动着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质量,还对农村环境的改善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在旅游经济的推动作用下,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逐渐融入了当今乡村发展的核心中。乡村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又要把握好农业产业和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平衡,这样将两者的发展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生态文化等的发展。此次研究以江宁区汤山街道湖山圣村乡村旅游提升为发展目标,进行相关的总体规划和特色民宿及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 综述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1.2.1 国内研究进展2
1.2.2 国外研究进展3
2 规划设计说明3
2.1 项目概况3
2.2 基址分析3
2.2.1 区位分析4
2.2.2 交通环境分析4
2.2.3 高程分析4
2.2.4 现状图分析4
2.3 规划设计目标、原则、依据5
2.3.1 规划设计目标5
2.3.2 规划设计原则5
2.3.3 规划设计依据5
2.4 设计概念与构思5
2.5 总体设计5
2.5.1 规划结构及布局5
2.5.2 道路交通5
2.5.1 功能分区5
2.5.1 节点及游线规划6
2.5.1 村口广场设计6
2.5.1 特色民宿设计6
2.6 专项设计6
2.6.1 植物配置6
2.6.1 照明设计7
2.6.1 小品设计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7
3 结语 7
致谢7
参考文献8
附图:江宁区汤山街道湖山圣村乡村旅游提升规划设计
江宁区汤山街道湖山圣村乡村旅游提升规划设计
引言
引言
1 综述
1.1 研究背景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乡村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旅游经验与观念日趋成熟,传统乡村旅游已无法满足人们的体验要求,因此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提升便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在现阶段对于规划设计目标区域的经济文化环境的把握则决定了乡村旅游提升的规划方向、民宿设计的风格,关系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以及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具有乡村性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以自然风景为主的旅游活动归于环境旅游范畴,以人文民俗为主的旅游活动归于文化旅游范畴。乡村旅游包括乡村的原生态环境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可根据当地的主要资源为中心发展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2]。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对于国内有关乡村旅游提升规划及乡镇民宿设计方面,主要是通过查阅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民宿设计研究现状等相关资料,由历史发展来了解,由表及里地了解有关乡村旅游规划和民宿的规划设计中需着重关注的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愈趋丰富成熟,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其生活环境拥挤、喧嚣,生活节奏快且工作压力大。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对城市居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发展,因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手段。2006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5个主要要求。同时,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将 2006 年和 2007 年全国旅游主题分别定为 “2006中国乡村游”与“和谐城乡游”。“十一五”期间全国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中也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国家宏观政策条件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背景支持[3]。
我国乡村旅游行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极为迅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形成为我国旅游行业的一片“蓝海”。而我国的乡村旅游又主要分布的地区为特色村寨、景区周边、城市郊区、农业特色基地、手工艺品和民俗区,开发的空间分布类型主要有环境生态类乡村旅游、聚落景观类乡村旅游、乡村文化类乡村旅游、农业生产类乡村旅游、依托景区类乡村旅游[1]。开发的项目类型主要有农家乐、休闲农场、民族民俗风情园、租赁农场、自然生态游等。
而在有关具体乡镇民宿建筑及环境研究设计的文献来看,蒋佳倩、李艳《国内外旅游“民宿”研究综述》简要概括国内外民宿在旅游中的风格、功能等[10]。陈瑾《发展民宿经济与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研究——以江西省为例》[8]、程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宿经济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以婺源县为例》以乡村民宿的实际案例总结出民宿在乡村发展中的经济产业中的影响[12]。吴呤颗、陶玉国《台湾民宿产业的发展及其对大陆乡村旅游业的启示》以发展较为完善的台湾民宿产业着眼,结合大陆的乡镇旅游业发展情况,通过分析对比提出了其对乡村民宿的发展的可行对策[11]。除此之外,在对民宿的研究上,我国许多学者也提出许多意见及建议。如在2008年,我国学者费维骏率先通过对差距分析体系的研究,构建了适合我国现状的民宿服务水平评估机制。对于民宿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不足,专家们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在2011年,我国学者宋涛、蔡晓霞以及周建民通过共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民宿的标准化建设没有获得法律支撑,制定规则的机构并没有和民宿管理者进行充分的交流,没有提出限制性要求,而且规范的内容比较单一等[13]。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uanlin/56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