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基于城特色的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外秦淮河规划(附件)【字数:10624】

2024-02-24 17:2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城市河道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城市的选址、布局和发展都与河道紧密相连。河道景观的开放性特点使其具备吸引人群的优势,作为城市线性公共空间,河道景观成为展现城市形象的窗口。在以硬质空间为主的现代化城市中,河道两岸成为不可多得的绿色开敞空间,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走廊。但一些河道景观设计因缺乏立意构思、割裂城市文脉、埋没地域特色、忽视生态环境等原因使得河道景观设计雷同化现象严重,导致河道景观塑造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本文从城市形象的角度出发研究河道景观。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1 国内外研究应用概况2
1.1 国外研究应用概况2
1.2 国内研究应用概况3
2 南京外秦淮河概况3
2.1 区位分析3
2.2 历史变迁3
2.3 水质分析3
3 南京外秦淮河调研分析4
3.1 平面分析4
3.1.1 交通分析4
3.1.2 建筑城市规划分析4
3.1.3 空间及人流量分析4
3.1.4 人的活动分析5
3.2 立面分析5
3.2.1 水位线分析5
3.2.2 驳岸现状分析5
3.2.3 河道景观空间分析6
3.3 现状分析总结6
3.3.1 平面分析总结6
3.3.2 立面分析总结6
4 南京外秦淮河规划设计说明6
4.1 规划定位与结构6
4.2 规划目标与概念6
4.3 总体规划7
4.3.1 土地性质规划7
4.3.2 绿地系统规划7
4.3.3 交通规划8
4.3.4 建筑规划8
4.4 专项规划8
4.4.1 风景区规划8
4.4.2 河道入口规划8
4.4.3 视廊规划9
4.4.4 历史建筑规划9
4.4.5 明城墙重塑规划9
4.4.6 桥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梁特色规划9
4.4.7 骨干树种规划10
4.4.8 驳岸规划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10
基于城市特色的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南京外秦淮河规划
引言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应用概况
1.1 国外研究应用概况
20世纪50年代德国提出符合植物化原理的河道整治要求,被称为“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FredKelly认为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应注重流域保护避免河流污染和其他建设侵蚀岸线;Sehueter指出,应把塑造河流多样性及满足市民的各种需求作为近自然治理最终的目标;FrinstBittmann于1965年在莱茵河片植种植柳树及卢華进行护岸实验;20世纪70年代末以体现自然美形态为趋势,河道岸线变直为曲,自然石和柳树替代了混凝土[1]。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确立了内河可持续驳岸景观的相关管理理念,从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2]。与文化、经济、生态环境相融合的内河驳岸景观管理模式由Geralde和Galloway.M确立;注重水域整体空间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流域保护在美国的各大洲被广泛应用于实践。
发达国家对城市河道景观建设作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还成立了一些专门研究滨水区开发的机构,如日本的WArrc及美国的WAC。1995年城市滨水区开发国际会议在悉尼召开,会议提出:河道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应通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扬城市精神、凸显地域风土人情来延续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设计师日益注重河道景观的文化特质、价值以及创新;美国很多河道景观建设都以系统理论为指导[3]。
1.2 国内研究应用概况
国内河道景观的开发和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如西溪湿地、苏州河等。同时学术界对河道景观建设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不同侧面出版了很多著作。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环境艺术学、社会学、水力学也被引入河道景观的建设,为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河道景观的建设中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忽视景观地域性、亲水安全措施不足、千篇一律雷同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也曰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反思。王兴勇、刘树坤等分析了延安城市河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河道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孙鹏、王志芳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河流及滨水区的影响,指出城市发展及河道滨水区建设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郭嘉、毛德栋、吕燕在分析河流的特质后认为,河道景观建设要避免环境污染,滨河景观及堤岸规划设计要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刘洋、李同生在探讨了滨水景观规划后指出,景观设计要凸显地域人文特色,从而营造具有城市个性的滨水地带;梁铮对河流治理进行了研究,指出滨水区的景观建设对缓解河流环境系统的破坏发挥了作用;《南通市城市河道构建理论及其应用》的作者高小琴指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河道治理中,规划设计融入了城市特色,形成了较好的绿色开放空间;还有学者认为河道景观建设要注重生物多样性、避免破坏生物的栖息环境,这对于维持河道自然属性、提高净化能力具有显著意义;河道景观建设涉及领域较广,对其进行建设也必然要考虑人文、生态、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让河道在维持自身功能的同时满足人类亲水的需求。
我国河道景观建设大多模仿欧美发达国家的景观设计,到处都是似曾相识的滨水广场、休闲步道,导致城市河道景观缺乏特色,针对这一客观实际,很多专家学者开始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
周歲在《城市空间美学》中通过分析城市各空间美学的关系,阐述了在城市美学的基础上营造城市空间塑造城市形象[4]。王景慧、王林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一书中指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空间特色塑造及资源利用的关系,同时指出,城市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5]。杨春侠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探讨城市发展与河道治理的关系,并在《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6]。刘滨谊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指出,城市策划应融入到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中,从而在整体上把握规划设计,避免设计者或偏重于空间功能或偏重于河道生态功能恢复,从而割裂城市文脉、丧失城市特色,为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7]。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uanlin/561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