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句容长城村csa农场规划设计研究(附件)【字数:7248】

2024-02-24 17:2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多项工作报告中,我们多次看到“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等话语。这是由于由于我国农村土地面积大,占据了全国面积的很大一部分,要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标,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是必然前提。然而,在现阶段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多数地区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盲目效仿城市建设,使许多原本生态化建设的道路、河岸、沟渠过度硬化,具有涵养功能的坑塘被大量填埋或者硬化,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减少了生物多样性。同时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推进,诸多乡村地区开始发展旅游业,以期通过旅游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繁荣。各地所采取的开发模式不一,每种开发模式都有正负面影响。经过阅读与研究。发现CSA模式的开发可以很好地与生态学原理结合,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本次规划研究无论是对景观生态学还是CSA模式的农庄开发都有了进一步地了解。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综述 2
1.1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发展 2
1.2景观生态学与乡村景观规划 3
1.2.1优化乡村景观格局,保护乡村景观 3
1.2.2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村落规划 3
1.3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概述 4
1.3.1社区支持农业内涵 4
1.3.2社区支持农业形式 4
1.4社区支持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4
1.5我国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发展现状 4
1.6国内案例 5
2.规划设计说明 6
2.1项目概况 6
2.2基址分析: 6
2.3规划目标: 6
2.4规划原则: 7
2.4.1以人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 7
2.4.2整体性原则 7
2.4.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7
2.5设计概念与构思 7
2.6总体设计 7
2.6.1道路交通 7
2.6.2.景点设计 7
2.6.3功能分区 7
2.7专项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设计: 7
2.7.1.种植设计: 7
2.7.2.铺装设计 7
2.7.3.建筑小品 8
2.7.4.人工湖植草沟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句容市长城村CSA农场规划设计研究
引言
引言
党对生态文明的重视提高了全社会在生态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时提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等具体要求[2]。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继续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提出,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继续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范围,调整受到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范围内耕地的用途,保证实现耕地、河湖的修养生息[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的重要理念,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度假等传统的旅游方式,而会选择体验深刻、参与性强的旅游方式。再加上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大,更渴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生活,乡村体验式旅游尤其受到大众旅游者的喜爱。由国外引进的CSA (社区支持农业) 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用这种模式开发乡村体验式旅游,通过城市居民参与农业劳动获得健康无公害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前所未有的农业劳作体验树立旅游地耳目一新的乡村旅游形象。乡村体验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改善“三农”问题的关键。
1.综述
1.1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发展
国外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实践最早始于20世纪中期,在欧美诸如德国、英国、美国等一些国家,最早开始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与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美国景观环境规划学之父欧姆斯特德(Olmsted)提出景观规划既要注重提高城市环境的健康水平,还需要注重对乡村环境的保护,同时提出在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文化景观的发展[3]。而德国则是最早开展了土地整治活动,从而使其乡村景观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传统的土地利用格局出现许多负面影响,导致多种生物濒临灭绝,乡村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德国颁布了《自然与环境保护法》,以期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经济和景观协调发展[4]。与此同时,韩国政府推出“新村运动”来改善三农问题,通过保护和发展农用地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改善村庄环境、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我国的乡村景观建设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才开始重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早期在乡村景观分类方面,学者们通常在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景观分类。其中周华荣在对新疆沙湾县的景观分类研究中构建的景观分类体系包含景观类型、景观系、景观组和景观型四级分类[5]肖笃宁、钟林生根据景观形成过程中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影响强度的大小,将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经营景观、人文景观三种类型[6]。王仰麟则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认为应把人文因素切实纳入景观分类,将景观划分为生产型、保护型、消费型和调和型四种景观。李振鹏等在分析了前人分类方法的利弊之后,根据我国乡村景观的现状和特点,运用乡村景观分类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景观区一景观类一景观单元一景观要素”四级分类方案,并且采用了一些实际案例进行了分类方法初探[7]。
1.2景观生态学与乡村景观规划
1.2.1优化乡村景观格局,保护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格局是乡村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文化、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而形成的独特的地域特征,乡村景观格局在地域外貌特征上表现在道路、水系、地形、建筑的不同组合方式,是区分不同乡村地域的标志。乡村景观格局包含乡村景观生态,乡村景观生态从“垂直关系”上讲,就是在农村这样一个小尺度相对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内研究植物、动物、空气和水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垂直断面上的物质与能量的运动与分配;从“水平关系”上讲,就是水平面上小组织空间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对象是村落景观,研究的核心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研究乡村生态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及人类活动对于农村景观格局、过程与变化的影响[9]。因此美丽乡村的规划要综合考虑乡村景观生态的“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以及社会特征、经济发展状况、文化特色等。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uanlin/561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