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居住区规划设计【字数:7374】

2024-02-25 17:3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城市居住区不仅仅是居民生活和栖居的场所,更是一个由社会一经济一自然三个子系统相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居住区绿地作为在此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有的生态、景观功能,不仅能够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更能够从不同层面上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方式,引导居民走向低碳生活,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谢延明等,1997)。在居住区低碳化建设中,无论是从创造人性化的宜居环境,还是从尽可能地增加居住区碳汇功能的层面来说,作为唯一具有碳汇功能的子系统,居住区绿地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1. 综述1
1.1居住区规划的意义 1
1.2国外研究现状 2
1.3国内研究现状 2
1.4结论 3
2. 规划设计说明3
2.1区位分析 4
2.2调研照片 4
2.3现状分析 4
2.4设计说明 5
2.5设计概念分析 5
2.5.1轴线分析 5
2.5.2住区分区 5
2.5.3交通结构 5
2.5.4节点分析 5
2.5.5竖向设计 5
2.6种植设计分析 5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8
附表
表1 调研问卷
表2 苗木表
附图
图1 区位图
图21 调研照片1
图22 调研照片2
图23 调研照片3
图24 调研照片4
图3 卫星图
图4 设计草图
图5 总平面图
图6 鸟瞰图
图7 中心花园效果图
图8 入口效果图
图9 节点效果图
图101 AA剖面图
图102 BB剖面图
图11 轴线分析图
图12 住区分析图
图13 交通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结构分析图
图14 节点分析图
图15 竖向分析图
图16 千层饼分析图
图17 小品及节点大样图
居住区规划设计
引言
1 综述
居住区规划的意义
居住区规划是为满足居民在居住、休憩、教育养育、交往、健身甚至工作等活动的居住生活方面的需求,进行的科学、合理以及恰当的用地和空间安排。居住区规划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的,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1]。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国外研究现状
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空间论》、《现代建筑语言》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角,运用“时间空间”的观念去观察全部建筑[2]。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概念[3]。外部空间的设计应当注重为公共交流提供空间,促进邻里的交往。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理论”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城市空间。志水英树从社会意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建筑外部空间,提出“硬空间”和“软空间”的概念。杨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对城市外部环境空间进行了广泛的探讨[4]。在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形态》一书中,将城市视为一种空间现象。城市形态(City Form)概念的核心内容是“实实在在的空间布局,真实的人和物体以及他们的行为”,而城市形态理论则是一个“处理空间形态及形成过程的理论,是一个集认识、演化、预测、处理方式为一体的理论”.他在《城市意向》这本书中,将城市空间基本形态归纳为道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与标志(landmarks)[5]。
1971 年,娜威建筑理论家诺伯特舒尔兹提出了“存在空间”(Existence Space)的概念一种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即环境的“意向”.而所谓的建筑空间就是把“存在空间”具体化。根据存在空间尺度上的差异分为五种阶段:地理阶段、景观阶段、城市阶段、住房阶段和用具阶段[6]。
1977 年,英国建筑师查尔斯澹克斯出版了《后现代建筑语言》(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一书。比较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空间观念的差异.现代建筑空间理论的发展影响了园林规划设计领域,与现代艺术的发展潮流同步,产生出抽象主义、极简主义、结构主义等多种不同的园林形式[7]。然而,园林规划设计中对于空间的追求却是永恒的主题,空间成为了评价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风景园林师安德松(SvenIngvar Andersson)认为:”景观设计是视觉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舞台,而不是一种布景。”美国城市设计专家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说过:我们对都市的整体意向是依赖于开放空间的景观而定的,城市开放空间是一个城市的活力和特色的直接感受场所[8]。
国内研究现状
明代的《园冶》是我国第一部造园理论巨著,书中系统地论述园林设计的原理,提出了“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等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古时的造园者已经意识到人的视觉生理、心理特性[9]。美学家宗白华,在著作《艺术学》中,从空间的角度将建筑定义为:“建筑为自由空间中隔出若干小空间又联络若干小空间而成一大空间之艺术”。1986 年彭一刚教授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借鉴国外建筑空间理论,图文并貌的定性地研究了中国传统造园尤其空间艺术成就,以及运用视觉关系造景的手法,阐述精辟。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等。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进行了阐述[1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uanlin/56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