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景区及周边场所依恋特征分析(附件)【字数:16414】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绪论2
1.1研究背景及意义2
1.2研究目的2
1.3理论基础2
2研究设计 3
2.1样地选择3
2.2研究目标和内容3
2.3研究方法和框架3
2.4问卷设计4
2.4.1研究问题和假设4
2.4.2问卷设计5
3调查结果5
3.1样本特征分析5
3.1.1基本人口学统计结果5
3.1.2游憩情况统计结果6
3.2样地情况7
4熟悉度与满意度7
5场所依恋程度8
5.1场所认同与场所依靠8
5.2不同组别游憩者的依恋程度差异9
6结论与建议10
6.1研究结论10
6.2依恋程度影响因素分析10
6.2.1游憩目的10
6.2.2进入障碍10
6.2.3场所设计11
6.2.4基础设施与活动体验11
6.2.5社交与文化氛围11
6.3发展对策及规划建议11
6.3.1城墙12
6.3.2环城公园12
6.3.3榴园13
6.3.4书院门13
6.3.5三学街与碑林博物馆14<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br /> 致谢15参考文献16
附录A 西安城墙景区及其周边场所区位及调研范围示意图17
附录B 西安城墙景区及其周边场所依恋情况调查问卷18
附录C 西安城墙景区及其周边场所依恋情况调查问卷(英文版)20
西安城墙景区及其周边场所依恋特征分析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消费方式与休闲活动种类多样化,旅游成为消费者广泛选择的休闲方式,2018年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旅游过程中的文化参与性大幅增长,旅游业呈现跨界发展迹象,承载了丰厚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旅游地成为近年消费者出游的热点。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选取“一带一路”核心区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安城墙景区及其周边场所作为研究样地,通过引入场所依恋理论,从游憩者及游览情况对样地进行调研,分析游憩者场所依恋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样地作为历史文化类景区的综合实力提升提出合理有效建议,为其他同类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2018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9年发展预测》显示,我国旅游经济保持高于GDP增速的较快增长,文旅融合取得新进展,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开发和文化创意的商业转化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以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为重点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景区展开深入研究,有助于历史文化景区和文化遗产旅游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对旅游目的地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场所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向个人,同时个人出于价值观念与对其进行筛选,形成初步判断与印象,进而产生情感倾向。研究发现,当个人到达目的地完成各项旅游活动后,会通过认知—情感过程对所获旅游体验进行评价,进而反映为对旅游地的评价。历史文化景区作为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思想价值,在近年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关注与选择,其与旅游者间形成的人地关系有别于自然风景区,具有更丰富的信息交流与心理感受。同时,在许多文化旅游景区中,仍生活有大量本地居民,其日常生活与活动也在场所中进行,是景区活动体验的建设者与参与者,本文用“游憩者”统称在样地中进行活动的人群。通过引入“场所依恋”这一理论,研究游憩者在场所游览活动后对场所的体验与评价,可以自下而上从参与主体角度对旅游地进行分析,了解其感知情况与关注重点,从而对场所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提升优化。
1.2 研究目的
1.3 理论基础
场所依恋理论最早萌芽于人文地理领域,脱胎于地方理论(place theroy)的研究,在近三十多年来获得了了大量的关注[1]。
场所依恋的概念由Daniel R. Williams和Joseph W. Roggenbuck于1989年正式提出,指的是人和场所之间基于感情(情绪、感觉)、认知(思想、知识、信仰)和实践(行动、行为)的一种联系,其中,感情因素是第一位的[2]。Williams等提出了由场所认同与场所依赖共同组成的二维结构,分别用于描述个体对场所精神上与功能上的依赖,并开发出场所依恋测评量表[3],成为目前国际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所依恋测量方法[4]。
场所依恋概念由黄觉和保继刚于1996年首次引入国内学界,并利用数学方法构建了场所依恋的CDEEM研究框架,指出部分成果在旅游市场营销的应用。2006年后,我国关于场所依恋的研究逐渐增多[6],并从旅游学科逐渐拓展至环境与景观设计方向,研究重点集中于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与框架构建,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uanlin/564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