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la设计竞赛(附件)【字数:10188】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4
1.1城市更新 4
1.1.1西方近现代城市更新理论——以形体规划和功能主义为核心的更新阶段 4
1.1.2西方近现代城市更新理论——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更新阶段 4
1.2城市碎片化 4
1.2.1西方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5
1.3公共空间 5
1.3.1城市及社会研究角度的公共空间价值界定:公共空间作为社会生活交往的场所 5
1.3.2公共空间的真实性判定 6
1.4多元文化共生态 6
1.4.1城市多元文化共生态的表现 6
2 规划设计说明 6
2.1项目概况 7
2.2项目区位 7
2.3周边交通与环境 7
2.4场地现状与问题 7
2.5设计原则 8
2.6设计概念与构思 8
2.7场地形态推演 8
2.8总体设计 9
2.8.1交通设计 9
2.8.2高差设计 9
2.8.3水体设计 9
2.8.4植物设计 9
2.9专项设计——重要节点 9
2.9.1神秘之门 9
2.9.2水幕剧场 9
2.9.3大树根下 10
3 总结与思考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附图 11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2019年IFLA设计竞赛
引言
引言:2019年IFLA世界大会的愿景是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该主题涵盖广泛,包括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给地球带来的种种变化。这一主题不仅关系着我们的自然环境,也关系着我们如何可持续地发展和管理我们的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
此次大学生设计竞赛由挪威生命科学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负责组织举办,作为今年大会的一部分,竞赛要求学生们挑战理解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转型地区,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意味着什么。IFLA拟邀请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表达和阐释Hovinbyen(地名)的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是什么。Hovinbyen是目前奥斯陆市中心正在进行大规模再开发的旧工业区。
该规划设计项目中的Grønvold公园场址包含了一座历史悠久的农舍和小型绿地,该遗址在19世纪被用作为火柴厂。现在的再开发中包括规划一所新的小学以及发展规划中的Grønvold公园附近的混合用途功能。另外,6000平方米的场地将不允许有机动交通。
设计竞赛的挑战旨在通过阐释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的概念,为规划中的Grønvold公园打造一个全新的身份特征,使之成为Hovinbye的城市大转型中一个新的可持续的节点。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1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这个明确的词汇自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管理领域被提出以来,其概念逐步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1]城市更新一般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客观物质实体(基础设施等建筑物硬件)的拆除、改造与重新建设;二是生态、空间、文化视觉环境的改造与延续,包括社会网络结构和由此形成的心理定势。西方城市经历了多次更新改造的政策与实践,也先后出现过不同的提法,包括城市重建(urban restruc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等。不同的名称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与内涵,但它们都具有本质上的相似性,本质上都反映了城市改造、重建、再生和延续的过程。
1.1.1西方近现代城市更新理论——以形体规划和功能主义为核心的更新阶段
二战前,在以形体规划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的规划思想下,西方国家选择通过整体规划来改善城市的卫生环境和美化。[2]主要以街道、城市雕塑、公共建筑、公园、娱乐设施、开放空间等手法达到城市美化效果的城市更新,即“城市美化运动”。
二战后,西方各国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主要是对城市土地的强化利用与大规模推倒重建和清理贫民窟。在CIAM(现代建筑师协会)倡导的“功能主义、强调新技术的应用”的城市规划思想指导下,更注重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的调整和优化,解决了工业化带来的工业污染,拥挤等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大规模推到重建贫民窟只是空间位置上转移了贫民窟,而且消灭了现存的邻里社会,城市土地的强化利用导致了中心区的衰败,并且带来了治安、交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3]
1.1.2西方近现代城市更新理论——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更新阶段
形体规划和功能主义指导下的城市更新引起了众多学者不同角度的反思,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雅各布斯、亚历山大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角度对大规模改造提出批评,提倡小规模、灵活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方式。[4]在“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西方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更新日益强调城市功能,特别是城市的商务、零售、娱乐和休闲功能。通过对居住环境、历史文脉、文化氛围的更新和塑造,使得城市中心地区成为地区发展潜力的集中区。城市更新更加注重人的尺度和人的需要,其重点转向社区环境的综合整治、社区经济的复兴以及居民参与下的社区邻里自建。七十年代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西方城市更新目标、内容、方式更趋于理性。[5]目前以改善环境、创造就业机会、促进邻里和睦为主要目标的社区规划已成为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
1.2城市碎片化
破碎的城市空间是“碎片化”社会的外在表象,经济上的阶层分化使得城市的多样性被打碎,均质性的空间产生异质化,尤其体现于城市的空间分布上:即在城市空间分布上产生阶层集聚,在居住、出行、公共活动空间分布上产生社会隔离。[6]从城市空间功能分布的角度来说,城市碎片化是指原来延续及和谐的城市空间被某部分阶层的经济利益及需求所打破,从而形成了按照阶层利益诉求进行功能布局的城市空间。而从精神层面来说,城市碎片化则表现为城市市民之间邻里关系的淡薄和阶层隔阂。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uanlin/564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