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秋冬观果树种配植与季相景观研究【字数:10768】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2
1研究场地与方法2
1.1研究场地概况 2
1.2研究方法 2
1.2.1点四分法2
1.2.2物候期法3
2研究结果与分析4
2.1样地群落特征分析4
2.1.1点四分法重要值的计算4
2.1.2群落数量特征分析4
2.1.3南师大植物配植分析6
2.2样地变色时序分析7
2.2.1观果色为主的乔木变色记录7
2.2.2观果色为主的灌木变色记录8
2.2.3观果形为主的乔木变色记录9
2.2.4影响秋冬季观果树种观赏周期的因素10
3总结与评价 10
3.1结论10
3.2建议10
3.3不足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附录13
南京师范大学秋冬观果树种配植与季相景观研究
引言
引言
随着城市绿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园林植物观赏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醒目的果实作为重要的观赏要素,可丰富秋冬季节的观赏内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观果树种也称景观果树,是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果树,除果具有观赏特性外,叶、花也能共赏,且观赏期长和观赏效果醒目,同时具有栽培适应性强及容易管理等特点[1]。
高校作为学生研究学习的场所,其校园环境对学生日常学习、与人交往、课外活动都有不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可忽视的影响。美好的环境更能营造良好的高校氛围,塑造人文校园。而目前观果树种的应用尚未得到系统化的开发,在高校绿化建设方面更是少有涉及。故本次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对秋冬季观果树种进行研究,旨在对高校新校区建设和配植提供建议。
1 研究场地与方法
1.1 研究场地概况
南京地处江苏省西南部的宁镇扬丘陵地区,新街口(市中心)位于北纬32°0238"、东经118°4643",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78月降水较为集中,12月、1012月降水较少,年平均气温15.4℃,冬季(12月、1月、2月)平均气温为3.7℃[2]。南京地区属酸性或中性土壤,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土壤趋向碱性化且有明显富磷特征[3]。
南京历史悠久,高等院校众多。丰富而稳定的校园景观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南京建校百年以上的校区中,笔者选择了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作为研究对象[4]。南京师范大学原为金陵女子学院,随园校区始建于1923年,由美国建筑师墨菲和中国建筑师吕彦直共同设计[5],校园整体风格中西合璧,被誉为“东方最美校园”。
随园校区占地面积约27公顷。校园内古树名木众多,植物资源丰富,根据张海霞对高校所作的调查,南京师范大学中有131种植物,其中乔木117种,草坪及地被10种,藤本3种,竹类1种,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77%[4]。随着高校扩招,南师大的校园景观也不断完善,1994 年由台湾大学捐款、建造了一座孔子的塑像,在 1997 年建立了“紫藤园”、“陶吧”等景点,改建了“德风园”,增加了校园的特色[5]。
1.2 研究方法
1.2.1 点四分法
点四分法原用于森林群落的研究,为无样地取样的一种方法[6]。先在样地内随机设置一定间隔的样线若干,在每条样线上按一定间距设置若干样点,然后抽样测定。以规定的方向线为X轴,与方向线垂直的方向设为Y轴,以样点为中心分为4个象限,分别测定每个象限内距样点最近的树木与样点的距离,每个样点最多测定4株(不能重复测定)树木的胸高断面积,并记录下种名、树高、冠幅等基本情况,进而计算出重要值等数值[7]。
图11 点四分法
本文则将点四分法运用到园林绿地中,在南京师范大学校园绿地中选取若干个象限点,保证某一个象限点距离最近的观果树种的距离d≤1m,由图11可知,在校园绿地中根据指南针确定坐标轴方向,并确保样地内观果树种位于第一象限[8]。在四个象限中距离象限点最近的范围内选取一株乔木一株灌木。利用胸径尺对乔木记录胸径,利用长钢卷尺对灌木记录蓬径,并且测量其到象限点的距离,并对象限点所在的植物群落及周边情况进行拍照记录。
/
图12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及象限点分布图
1.2.2 物候期法
在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间,对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进行调研记录,如图12所示选取35个象限点,选择9:00am至16:00pm的时段,每隔89日记录一次挂果情况,记录内容包括初果期、呈色始期、变色比例、落果初期、落果末期,并利用Honor8智能手机对该挂果树木的变色情况和样地的配植情况进行拍照记录。
具体调查表格见表11:
表11 观果树种果实变色记录表
样地编号
象限
乔木
胸径(cm)
距离(m)
灌木
蓬径(m)
距离(m)
备注
Ⅰ
Ⅱ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uanlin/56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