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杂交黄颡鱼粘液在运输胁迫中的作用【字数:8400】

2024-11-03 10:0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2
Key words2
引言3
文献综述3
1材料与方法5
1.1实验材料 5
1.2实验设计 5
1.3石蜡切片的制作6
1.3.1取材与固定6
1.3.2脱水与透明6
1.3.3浸蜡与包埋6
1.3.4切片与展片6
1.3.5脱蜡与染色6
1.3.6封存与拍照6
2结果与分析6
3讨论7
致谢8
参考文献9
杂交黄颡鱼粘液在运输胁迫中的作用
摘 要
在运输过程中,各种不利条件影响鱼体的代谢功能,造成运输胁迫。黄颡鱼在胁迫后应激,通过粘液细胞分泌大量粘液,黄颡鱼粘液的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免疫、形成机械和化学屏障、润滑等功能。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探究黄颡鱼的粘液细胞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对鱼体可能造成哪些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7.0±0.02)g的健康黄颡鱼鱼苗60尾,分为对照组、运输0h组、运输2h组、运输4h组、运输8h组和运输16h组。每组三个平行对照,每个平行对照组30条鱼。取其相同部位皮肤制成石蜡切片,经ABPAS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黄颡鱼鱼苗皮肤中主要以Ⅱ型、Ⅳ型粘液细胞为主,运输时间由0h→4h,黄颡鱼鱼苗皮肤中粘液细胞的密度不断增加,出现Ⅰ型和Ⅲ型粘液细胞;运输时间4h→8h,粘液细胞密度无明显变化;运输时间8h→16h,粘液细胞密度下降。这表明在受到运输胁迫后,鱼体自身产生一定生理变化,促进了粘液细胞发育,使粘液细胞的数量增加。本文对黄颡鱼粘液在运输胁迫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对鱼类生长、发育以及自我保护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而且在鱼类的养殖和病害防治中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引言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因其营养丰、肉质鲜、鱼刺少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黄颡鱼苗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运输过程中如处理不当还容易对鱼苗造成机械损伤。环境的改变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还极易使鱼体产生胁迫反应[1],抑制黄颡鱼成鱼外周血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2],使鱼类固醇类皮质激素水平升高[3],短时间内这种升高的现象能够帮助鱼体抵御来自外界的胁迫,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激素水平升高会对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鱼体的抵抗力有不利的影响,甚至在鱼体上会有病理性的变化产生。运输过程中各种胁迫因子之间可能还存在一定耦合作用,这会大大提升胁迫的危害性,降低运输过程中鱼苗的存活率,影响鱼类运输业的发展。
对于生活在复杂水环境中的鱼类而言,粘液细胞分泌的大量粘液及粘液中的活性物质对鱼类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影响[4]。鱼体粘液细胞所分泌的粘液不仅可以参与调节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其粘液中的特殊成分对鱼类的其它生命活动也有重要的影响。
关于粘液的功能,国外对此研究比较早,研究内容也比较广泛,已经对多种鱼类的粘液功能有过研究,国内近些年也有许多有关粘液的研究,但多数与粘液细胞的分布以及各种理化因子对粘液细胞的影响有关,与粘液功能有关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与有鳞鱼相比,能够分泌更多粘液的黄颡鱼作为实验对象[5],,通过取其皮肤制作石蜡切片的方法观察黄颡鱼的粘液细胞,并通过粘液细胞的变化推测黄颡鱼粘液在黄颡鱼的运输过程中是否起到了调节作用。此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粘液细胞的了解和一些鱼类研究基本问题的解决。
文献综述
黄颡鱼粘液是由粘液细胞分泌的一种湿滑液体。鱼类粘液细胞是一种腺体细胞,普遍存在于鱼类的器官和组织内。粘液细胞可以分泌粘液并将粘液覆盖于体表。研究表明,粘液细胞是由马氏层向外不断分化而形成的[6],在发育的不同阶段,粘液细胞的形态大小,分泌的物质类型和粘液细胞的分布都有差异。乔志刚[7]通过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试剂(ABPAS)研究鲇肠道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发现,粘液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其形态和结构一直在不断变化,位于粘膜上皮最底层的是囊状的细胞,粘膜上皮中层的是梨状细胞,粘膜上皮中层的则是杯状的细胞,粘液细胞自特化形成后,不断自马氏层向肠道表皮移动并在途中吸收粘液颗粒发育成熟。
粘液细胞的分类:
早在1968年,国外就对粘液细胞有过研究,有学者通过PAS染色技术和电镜观察研究非洲肺鱼的粘液细胞,并根据染色差异和细胞形态的不同将其分为Ⅰ、Ⅱ、Ⅲ三种类型[8]。还有学者通过高铁二胺(HID)染色、酸性条件下的AB染色、及AB和PAS染色[9],对鲤鱼的粘液细胞进行观察,按照细胞形状将鱼类的粘液细胞分为三种类型:梨状粘液细胞,杯状粘液细胞和囊状粘液细胞。但后来发现这三种粘液细胞其实是粘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在国内,邓郑旭[10]发现用ABPAS染色能够很好的观察出粘液细胞中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的比例,并且操作方法比较简便,是很好的组织学染色方法。柏世军[11]通过对黄颡鱼皮肤中粘液细胞进行研究,按粘液细胞的形态与ABPAS染色后出现的颜色变化将粘液细胞分为五种类型,Ⅰ型,细胞细长呈棒状,染色呈蓝色;Ⅱ型,杯状,染色呈紫色;Ⅲ型,梭状,染色呈蓝色;Ⅳ型,球状,染色为红色;Ⅴ型,染色为蓝色,形状为球状,细胞体积较Ⅳ型约小。这种分类方法结合了 粘液细胞的形态和组织学染色的方法,但是对切片技术以及观察方法的要求较高。而本文采用的是尹苗等[12]提出的分类方法,他们通过ABPAS染色结果将粘液细胞分为四种类型,其中Ⅰ型含中性粘多糖,染色为红色;Ⅱ型含酸性粘多糖,染色为蓝色;Ⅲ型含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但以中性粘多糖为主,染色为紫红色;Ⅳ型含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但以酸性粘多糖为主,染色为蓝紫色。这种分类方法简便有效,并且可以排除切片角度不同对切片中细胞形态的影响,故而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粘液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粘液的主要成分都是一些有机质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多糖[1316] 。在鱼体的粘液中,还存在一个微生物丛,其特异的生态体系可以使病原体无法在鱼体表皮生存[17]。皮肤粘液可分泌多种免疫因子协助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18],这些免疫因子的作用各不相同,例如溶菌酶可以杀灭鱼体的细菌;干扰素则是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可以抑制多种DNA病毒的增值;还有一些免疫因子则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19]。粘液中的水解酶[20],包括溶菌酶、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等,这些水解酶能够营造出酸性环境,消灭鱼类体表的寄生虫。粘液中能发挥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还有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抗菌肽,抗菌肽因其广谱抗菌的特点,对多种细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效果。陈正勋等[21]通过研究革胡子鲶(Clarias leather)的体表粘液发现,革胡子鲶的体表粘液蛋白粗提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生长都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刘芳等[22] 研究发现,黄蓝斑子鱼对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Mermaid piscium subpecia occidit)、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星诺卡式菌(Starnocardia)、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e temperatur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都有良好的杀菌作用。还有学者[23]研究发现鲇鱼(Parasilurus asotus Linnaeus)的粘液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scyz/606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