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社交网络的交际功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群体情绪 的影响研究【字数:4054】

2023-04-14 15:0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社交网络的交际功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群体情绪 的影响研究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社交网络
1.1社交网络的概念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或社交网站,源自英文SNS(SocialNetworkService或SocialNetworkSite),指的是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关系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或者提供社会网络服务的网站。本文的社交网络(SNS)专指社交网站,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社会信息并且建立或者维持与其他人关系的虚拟平台(Ellison,Steinfield&Lampe,2007)。社交网络通过将人们现实生活的社交圈复制到网络环境中,以便用户更大范围的建立社会关系,更大程度的拓展人际网络,换句话说,就是创建社会化网络。SNS理念以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教授的“六度空间理论”为基础,StanleyMilgram教授认为,每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任一用户,借由社交网站这一平台,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
2003年有学者首次提出了在线社交网络(onlinesocialnetwork)的概念,但SNS的完整定义到2006年才开始出现。Barn(2006)认为SNS是能为人们提供在线个人空间并与他人分享的网站[BarnesS.Aprivacyparadox:SocialnetworkingintheUnitedStates[J].FirstMonday.2006,1l(9)]。之后的学者也下了类似的定义,其中被学界和企业界引用最多的定义有两个:一个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Boyd和Ellison(2010)的定义:“SNS是一种网络服务。这种服务允许网民在一个受限制的系统上构建一个公开或半公开的个人空间,在空间里面明确列出友情链接用户名单,并且在这个系统里.网民可以查看自己的链接和关联用户的链接”。另一个是维基百科上对于SNS的定义。“社交网站是一种多人参与的网站,在这个网站上.用户公开自己创造的内容并与他人分享个人或专业信息:社交网络服务则是一种建立和验证在线社会网络的软件”。最近也有学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比较宽泛的把SNS定义为“SNS是电脑辅助沟通的最新形式”[AntheunisML,PattiMV,JochenP.GettingAcquaintedThroughSocialNetworkSites:TestingaModelofOnlineUncertaintyReductionandSocialAttraction[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9(26):100—109](Antheunis,Patti&Jochen,2009)。但由于社交网络的内涵本身也在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严格的讲,这些定义都很难涵盖社交网络的全部内涵。
1.2社交网络的相关研究
社交网络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大量了研究,尤其从2008年开始,涉及社交网络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在这些研究中,社交网络的价值研究、社交网络的传播学研究、社交网络的运营模式或盈利模式的研究较多,而涉及心理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关于社交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较国内相对成熟。
近几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社交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比较典型的研究有:SNS上的个人简介和用户的自我表现会影响成员的人际交往。SNS上的个人简介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搜寻成本。SNS的个人简介的设计特别是社区地位、更新频率、成员间的相似性这几个维度会促进成员间的交往。SNS用户的表现自我的方式对其人际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表露对社会支持有正面作用,自我表露程度越高,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GoldnerKR.SelfDisclosureonSocialNetworkingWebsitesandRelationshipQualityinLageAdolescence[D].PaceUniversity,NewYork,2007.]。但吴浩对开心网的研究表明SNS使用对人际交往可能会造成阻碍用户社会化、潜在道德滑坡等负面影响[吴浩.社交网站背后的隐忧—基于120位“开心网”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9(9):48—51]。也有学者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SNS使用对人际交往影响的差异。Cardon(2009)等人通过对11个国家的SNS用户的探索性研究,发现在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家,SNS用户有更多的未曾谋面的朋友;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经常使用SNS的用户有更多的线下朋友[CardonP,MarshallB,NorrisDT,et.a1.OnlineandOfflineSocialTiesofSocialNetworkSiteUsers:AnExploratoryStudy[J].JournalofComputerInformationSystems.2009,Fall:54-65]。Subrahmanyam和Balaji(2003)研究了SNS使用对青少年线下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青少年使用SNS的主要目的是和线下的朋友联系,然而线上好友的排序和线下好友的排序并不相同[SubramaniMR,BalajiR.Knowledge-SharingandInfluenceinOnlineSocialNetworksviaViralMarketing[C].CommunicationsoftheACM.December,2003,46:300-307]。
从心理学的视角上看,影响网民使用SNS的因素是归属感、集体自尊、社会规范、与他人交往的兴趣、接触专门知识的兴趣和自我效能等。Ellison等人和Valenzuela等人的研究都发现使用facebook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网站主要用于社会互动,和那些在线下已经建立联系的朋友进行一对多的交流,他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TiffanyA,etal,2009)。相较于现实生活,社交网站诱发了人们更高水平的自我表露,即交流更多的个人信息(Christofides,etal.2009)和社会信息分享(Brandtzag,etal.2010)。本文在实验设计时参考了相关研究的成果,在设计变量时考虑到了生活满意度、自我表露方式等。
  2.自我表露
2.1自我表露的概念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个体对他人表达情感、想法与观点的窗口。国外有关自我表露的研究,尤其是成人的相关研究已相当广泛和深入。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正在逐渐兴起。自我表露最先是由Jourard(1958)提出、界定并开展发展性研究的。他最早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人将有关自己的信息表露给目标人(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JourardSM,LasakowP.Somefactorsinself-disclosure.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1958,56:91~98]。后来他在《透明的自我》(TheTransparentSelf)一书中将其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JourardSM.Thetransparentself(2nded.).LittonEducationalPublishing,Inc,1971]。之后,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表露进行了界定,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是把自我表露看成是静态的现象,认为是个体、关系特质或行为事件;而另一种是把自我表露看成是动态的交互作用过程。现在普遍认为自我表露最为经典的定义是个体口头将自己的信息(包括思想、感受和经历)表露给他人,在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上起主要作用[DerlegaVJ,MettsS,PetronioS,etal.Self-disclosure.StagePublications,Inc,1993]。

2.2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自我表露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研究内容包括自我表露的界定、类型、功能、相关理论观点、测量方法等等。Jourard(1958)认为自我表露是指有目的性地去告诉别人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学者Devito进一步指出,自我表露也包括对自我情感的表露,要让他人感受到个人表露时的感情状态。社交网站中用户的自我表露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主页建设,个人状态更新,发布照片,评论,收发消息等。
DeVito(1998)根据自我表露内容的性质,将自我表露分为正向的自我表露和负向的自我表露。正向的自我表露主要指表露的内容是有关个人积极正向的,不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的;负向的自我表露主要指表露的内容是个人试图隐瞒的或不愿表露的,会对自己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的。那些积极自我表露的人会对个体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尤其在关系发展的初始阶段[DeVitoJA.The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Book.TheEightEdition.NewYork:Longman,1998]。一般正向自我表露在交往初期较多,随着关系的深入,负向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增多。负向的自我表露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关系的恶化或中断[KellyAE,McKillopKJ.Consequencesofrevealingpersonalsecrets.PsychologicalBulletin,1996,120(3):450~465]。这种分类方式对本文实验一的设计有一定借鉴作用。
在自我表露的相关理论与功能的研究中,Sullivan,Erickson,Rogers和Jourard提出了有关自我
表露与孤独感关系的理论观点。Jourard(1971)认为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的必备前提条件[JourardSM.Thetransparentself(2nded.).LittonEducationalPublishing,Inc,1971]。自我表露有利于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自我表露是关系满意度和关系质量的一个有效预测因子。通过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获得人际支持,而人际支持对处理压力事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利的。有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对同伴适宜的自我表露与较低的孤独感相联系。这些研究中提及的自我表露可能会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2.3自我表露的测量
自我表露研究主要有采用以下几种测量方法:自我报告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2.3.1自我报告法
自我报告法在自我表露研究中使用最多,主要包括问卷法、访谈法、日志和交互作用法。自我表露问卷主要有Jourard(1971)的Self-DisclosureQuestionnaire(JSDQ)、Chelune(1976)的Self-DisclosureSituationSurvey(SDSS)和Miller等人(1983)的MillerTopicsInventory(MTI)。Buhrmester和Prager(1994)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回顾了相关的50篇自我表露文献,发现在这50篇研究报告中,有43篇采用的是回溯性的自我报告评定法,1篇采用日志法,只有5篇采用直接的行为观察法[BuhrmesterD,PragerK.Patternsandfunctionsofself-disclosureduringchildhoodandadolescence.In:RotenbergKJed.Disclosureprocessesinchildrenandadolescents(monography).Cambridg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10~56]。
2.3.2观察法
观察法在自我表露研究中的运用主要是实验室观察法,研究者运用录像、录音等把表露的过程记录下来,然后使用具体的编码系统转录。根据被试彼此是否熟悉分为两种:一种是被请到实验室里的被试是彼此熟悉的;另一种是在表露情境中既有熟人(朋友、配偶等),又有陌生人[MillerLC,KennyDA.Reciprocityofself-disclosureattheindividualanddyadiclevels:asocialrelationanalysis.JournalofPersonalityandPsychology,1986,50(4):713~719]。研究者观察其表露的内容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让被试就给定的主题进行表露[LeaperC,CarsonM,BakerC,HollidayH,MyersS.Self-disclosureandlistenerverbalsupportinsame-genderandcross-genderfriends’conversations.SexRoles,1995,33(5/6):387~404],另一种是让他们即兴发挥,随意表露,主题不受限制[ShechtmanZ,VurembrandN.Doesself-disclosureinfriendshipincreasefollowinggroupcounseling/therapy?Adifferentcaseforboysandgirls.SexRole,1996,35(1/2):123~130]。
2.3.3实验法
实验法在情绪表露(emotionaldisclosure)和创伤表露(disclosureoftraumas)研究中运用较多。最著名且影响最深远的是Pennebaker的结构化的书写表露范式(writtendisclosureparadigm)。Pennebaker范式,一般要求被试连续3~4天每天书写15~20分钟。被试被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被试被要求写下他们对自己的情感事件、创伤性事件或非常重要的个人问题的看法和感受,且进一步要求被试释放或宣泄,探索最深刻的认知和情感,毫无顾忌地表露;控制组被试被要求只书写出有关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一些事件,不能涉及个人的主观感受[RogersLJ,WilsonKG,GohmCL.Revisitingwrittendiscloure:theeffectsofwarmversuscoldexperimenters..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2007,26(5):556~574]。
  3.主观幸福感
3.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表明个体生活质量和社会总体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Diener和Suh根据效用的哲学概念,提出主观幸福感是评估社会生活质量的三种指标之一(另外两种是经济的和社会的指标)[DienerE,SuhE.Subjectivewell-beingandage.Aninternationalperspective.AnnualReviewofGerontologyandGeriatics,1997,17:304-324]。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它的目的是量化人们的生活质量。Andrews(1976)等认为,人们评价自己的生活时依据的通常是他们主观定义的世界,因此主观幸福感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显著指标[Andrews,F.M.,&Withey,S.B.Socialindicatorsofwell-being:Americans’perceptionsoflifequality.NewYork:Plenum,1976]。Campbell(1976)等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是SWB的指标的观点,认为生活满意度反映个体对现实与愿望的差异感觉,快乐感则是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一种情感平衡的结果[Campbell,A.,Converse,P.E.etal.ThequalityofAmericanlife:Perceptions,evaluations,andsatisfactions.NewYork:RussellSageFoundation,1976]。这些观点强调了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框架: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判断和长期评价,而快乐感则是个体对即时体验的积极和消极情感反映。
SWB长期以来被认为有两种成分:情感性成分和认知性成分。情感性成分分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类。认知性成分包含生活满意度。SWB具有三个显著特征[BosticTJ,PtacekJT.PersonalityFactorsandtheShort-TermVariabilityinSubjectiveWell-being.Journalofoccupation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200l,33,68-122]。第一个特征是:在定义上,它的本质是主观的,幸福感是一种个人体验,基本上独立于其他人的看法[DienerE.Subjectivewell-being,Psychologicalbulletin,1999,95:542-575]。第二个特征是:高SWB,不仅仅是没有负性情感,它还包括正性情感的出现,即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相对独立[DienerE,EmmonsRA.Theindependenceofpositiveandnegativeaffec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1,47:1105-1117]。第三个特征是:它不仅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还包括生活满意度指标[DienerE,EmmonsRA,LarsenRA,etal.Thesatisfactionwithlifescale.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1998,49:71-75]。虽然SWB的每个成分都反映了人们对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评价,但是情感性成分和认知性成分之间仍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独立性。具有高水平SWB的人,被认为有高水平的正性情感、低水平的负性情感、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
3.2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近来,SWB的研究已经渗透到对生活质量感兴趣的一系列社会和健康研究学科中。并且正被当作诸多主题被研究,例如,判断和归因的认知过程、情绪体验要素、目标关联(goal-related)行为、时间感知、生活事件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跨文化的有效性等。同时,研究者们已经确定了SWB的一些决定因素,如遗传、人格、生活条件、易获得的各种信息等。
虽然许多人格特质都与SWB有关(见DeNeve和Cooper,1998)[DeNeve,K.M.,&Cooper,H.,Thehappypersonality:Ameta-analysisof137personalitytraitsandsubjectivewell-being.Psychologicalbulletion1998,124:197-229],但近年来各国许多理论和实验的工作都集中于研究SWB与外倾和神经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大量证据表明人格是SWB的一种有效预测因子。Costa和McCrae(1980)已经证明外倾和积极情感之间以及神经质和消极情感之间分别有着不同的联系[Costa,P.T.,&McCrae,R.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