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大在线知识付费满意度研究【字数:19369】

2024-11-03 10:5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 要 IV
关键词 IV
ABSTRACT V
KEY WORDS V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1、知识付费发展历程 1
2、大学生成为知识付费平台主流用户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1.研究目的 2
2.研究意义 2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3
(四)创新点 3
二、 文献综述 4
(一) 在线知识付费相关研究 4
(二) 国内外研究进展 5
三、理论模型与假设 7
(一)模型理论基础 7
(二)研究假设 8
四、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9
(一)研究设计 9
1.问卷设计 9
2.调查方式 10
3.可行性分析 10
(二)数据收集 11
五、 数据分析 11
(一)描述性统计 11
(二)效度检验 12
(三)信度检验 12
(四)相关分析 13
(五) 回归分析 13
六、研究结论及展望 16
(一)研究结论 16
(二)研究建议 17
1.知识付费平台方面 17
2.大学生消费者方面 17
3. 政府管理方面 18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18
1. 研究局限 18
2. 研究展望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A 23
图31 大学生在线知识付费满意度模型 8
表31 研究假设 9
表51 大学生网络知识付费整体情况 11
表52 KMO和巴特利球体检验情况 12
表53信度系数Cronbach检验结果 13
表54变量相关关系Pearson检验 13
表55变量双侧相关关系检验 14
表56顾客满意度回归系数 1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4
表57顾客忠诚回归系数 14
表58感知价值回归系数 15
表59假设检验结果 16
大学生在线知识付费满意度研究
摘 要
自2016年以来,各类网络知识付费产品接二连三涌出。在本研究中,对知识的渴望、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支付体系的成熟促进了知识付费产品的诞生。研究知识付费产品的满意度,建立知识付费产品满意度模型,模型主要包括学习者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习者忠诚、顾客满意度及顾客忠诚这六个要素,分析预测它们之间的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从事的知识付费活动,研究了这些因素对客户对付费知识的满意度有影响。 根据中国顾客满意度理论模型,在客户满意度方面做出了5个假设。 本研究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再通过SPSS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如信度效度分析、相关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1)感知价值对顾客的满意度影响最大;(2)预期质量和感知质量对大学生用户的满意度也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稍弱;(3)品牌形象对满意度的影响较大,这对市场定位和知识定价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研究还依据以上结论,对网络知识付费平台如何更好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建议,希望对今后的科研或是工作提供帮助。
引言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知识付费发展历程
知识付费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1)孕育期(2010年以前)。大量知识分享平台不断出现,平台实行免费分享的方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用户,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百度文库、知乎等平台。随后知识社区不断形成,知识范围越发拓宽,生产能力持续增强,使得知识社会逐步发展为知识付费的雏形。
(2)萌芽期(2011—2013年)。很少一部分网络社区尝试运营付费模式,比如文档付费功能在豆丁网开始试行;还有教育业等中的付费,通过腾讯社交平台群聊工具展开的知识教育,已经成为网络知识付费社会群体的初期原型。
(3)起步发展期(2013—2016年)。发展和增长期是2014年。ThinkingLogic发布了付费会员系统。 2017年,奖励锚和付费阅读层出不穷。在这方面,客户的内容创业概念正在逐步形成,但仍然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自发性个人行为。
(4)快速成长期(2016年至今)。在快速发展时期,2016年内容创业的消费者基础持续增长。出现了许多用于内容创业的服务平台和商品方法,内容创业的管理系统变得越来越可靠。在过去的17年中,已经建立了四个服务平台,包括实时问题解答,获取,回答和喜马拉雅fm。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完美,趋势是朝着更加标准化和垂直的方向发展。
2、大学生成为知识付费平台主流用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从厘清知识付费的定义开始,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以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方法,掌握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知识付费满意度的整体情况,了解不同种类网络知识付费的大学生满意程度。
二是全面掌握CCSI模型下的满意情况,设置问卷,全面搜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多个角度探究上大学生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
三为知识付费平台、大学生和政府部门提出基于本研究的建议,帮助更好的开拓市场、选择产品、管理市场。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研究意义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sj/xxaq/607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