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回流研究以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现状为例【字数:12353】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III
一、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
二、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及返乡动因 2
(一)新生代农民工特征 2
(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行为的影响因素 3
三、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分析——以泰州市为例 4
(一)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SWOT分析 4
1、S(Strengths)优势 4
2、W(Weaknesses)劣势 4
3、O(Opportunities)机遇 5
4、T(Threats)挑战 6
(二)“互联网+”时代下返乡创业呈现出新态势 6
1、依托互联网构建高效实用的信息平台 7
2、新媒体营销下的文旅开发 7
3、“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 7
4、短视频元年下的“土味”直播 8
四、进一步推进返乡农民创业的对策建议 8
(一)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 8
(二)保证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地,注重效果反馈 9
(三)进一步建设创业载体,规划好创业园区 9
(四)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拓展多元融资渠道 9
(五)强化创业指导,重视智力支持 9
致谢 8
参考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回流研究——以泰州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现状为例
摘 要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驱动下,返乡农民工创业势头日趋强劲。然而,农民工返乡创业受到自我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基础较薄弱,创业的质量不高。本文以泰州市返乡农民工为例,对其创业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运用个案访谈法和非参与观察法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创业优势及困难,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大潮下,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他们创业更敢于冒险,擅长运用新媒体,涉足产业更具活力。最后本文通过评估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对当前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进行反思,最终提出优化创业环境、建设创业载体、拓宽融资渠道等建议。
引言
国外关于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农民创业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国外学者集中探讨了创业环境及创业者自身综合能力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影响。一方面,Malecki,Corum(2003)认为农村的自然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自然资源的储备量、文化差异、政府政策的执行力等自然、社会、经济及政治环境均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创业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众多学者提出农民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其创业技能,如Jarkkko(2006)认为创业者应该具备综合化的创业技能,诸如能快速从市场中识别到创业机会的能力、管理经营小微企业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国内学者对创业环境和创业者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项因素的影响和双向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两个方面。张应良(2013)认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贷款申请的门槛高低等宏观环境会明显干预到创业绩效的高低,魏凤(2012)等指出农民创业发展素质指标体系主要含括创新力、竞争力、人力资源、风险承受度等层面。郭军盈(2006)在考察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创业心态好坏、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都对创业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目前状况方面,根据调查搜集到的数据,学者们一致认为当前农民返乡创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大多是个体户或小型企业的中微规模。在这一共识的大前提下,学者们各抒己见加以补充,如王西玉(2003)等发现虽然从事非农产业的返乡农民工占大多数,但是他们的事业在本质上其实没有偏离农业很远,有着农业和他业兼营的特点。赵浩兴和张巧文(2011)发现创业生存形态是现代农民创业的主要形式;韩俊、崔传义(2008)则在返乡创业中作为主力军的第一代农民工中发现,选择在家乡周边邻近的小城镇发展事业的人占其总数的一半。陈锋、徐娜(2015)考察了返乡农民工的职业选择情况,发现农民创业者在职业上呈现出务农更多运用技术而非人工、经营更加自主等特点。他们对沙村村民进行了深度访问,发现直接从事农作物生产等农务的新生代返乡农民工人数较少,更多人选择了偏向于技术化的果树种植活动和家禽水产养殖业。除了从事农业外,还有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选择了主动发展创业或自主经营买卖生意。尽管大多数研究认为回流农民工会从外出打工经历中汲取提高一定的人力资本,但在回流劳动力对原输出地的经济是否起到很大的推动贡献作用这一问题上,学者们尚未达成共识。就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持劳动力回流做出的贡献观点的乐观研究者认为,回流农民工既带回高水平的在城工作经验和技术,又给原输出地制造了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比如,Ilahi(1999)根据巴基斯坦国流动者的返回活动的研究表明,返回劳动力不愿意为他人打工,更偏向运用个人积累的人力资源和储备金自行创业。而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悲观论的研究者们认为,绝大多数的回流劳动力是由于在城市生存发展失败,因此这种反向选择对他们的原家乡经济不会产生较大推动力。例如,Muschkin(1993)研究了波多黎各回流劳动力情况,提出回乡劳动力的失业率高于始终留在家乡的劳动力,在外务工经历对他们的创业就业的影响是消极的。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研究者们对于促使农民工回流的原因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研究结果强调,个人自身因素是农民工选择返回家乡的主要因素,而有的研究则认为家庭因素才是起着显著影响作用的,而且大部分相关研究都忽略了劳动力原产出地的就业机遇对农民工产生的“拉力”影响。对于返乡劳动力普通意义上的就业现状,学者们的研究角度和层次都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只是简单统计描述了农民工返乡后的再就业情况和定性分析了他们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程度,定量分析匮乏带来了实证意义的不足,尤其是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影响因素缺少更深入的分析。而对“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民工返乡”这两个方面的单独学术研究成果几乎涵盖了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但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跟传统农民工有较大差异,其返乡的原因必然有着某种特异性。若要研究出这种特异性就必须在融合“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民工返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并进行深度分析。其特异性应以个人因素为主,时代因素为辅。个人因素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与价值观发生变化,直接影响返乡决策;时代因素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而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决策都应是在顺应与权衡时代因素的基础上尽力追求自身的权益与幸福。因此在找出特异性的基础上更应主要基于城乡二元视角,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在顺应新生代农民工部分返乡这一大背景下,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主动返乡、最终促进城乡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机制。国内关于农民创业素质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已逐步拓展,为后续深层次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现有研究在针对不同创业主体所面临的创业环境营造和创业者自身能力的培养以及完整创业生态系统的建立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xzgl/607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