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机制研究【字数:56790】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绪论3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3
(一)研究背景3
(二)研究意义3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5
(一)关于城市社区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研究5
(二)关于垃圾分类政策及其执行的相关研究6
(三)关于公共政策合作执行的相关研究8
(四)已有研究的评述10
三、核心概念界定11
(一)城市社区11
(二)城市社区生活垃圾12
(三)垃圾分类12
(四)公共政策合作执行13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13
(一)研究方法13
(二)论文研究框架14
第一章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理论分析 16
一、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理论必要性16
(一)生活垃圾分类的公共属性是合作执行的遣辑起点16
(二)生活垃圾分类的复杂性是合作执行的外部推力16
(三)生活垃圾分类的实现意愿是合作执行的内部动力17
二、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现实合理性17
(一)合作执行能够促使各主体“扫好门前雪”17
(二)合作执行能够实现“1+1>2”的治理效果 19
(三)合作执行的落地实施已经“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20
三、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理论基础21
(一)公民参与理论21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22
(三)合作生产理论24
(四)理论的适用性25
第二章 南京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现状分析 25
一、南京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现状考察25
(一)南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发展概况25
(二)南京锁金村街道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情况28
(三)南京ZD环保公司的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情况 29
二、南京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存在的问题30
(一)政府层面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30
(二)市场层面31
(三)社会组织层面32
(四)社区组织层面33
(五)居民层面34
三、南京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问题的原因35
(一)政策执行的象征性合作35
(二)政策执行的选择性合作36
(三)政策执行的停滞性合作36
第三章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机理分析 37
一、按主体分:角色定位与分工合作37
(一)各级政府37
(二)居委会38
(三)业委会39
(四)物业公司39
(五)居民40
(六)社会组织40
(七)环保企业41
(八)垃圾处理厂41
(九)主体视角下的合作治理模型42
二、按流程分:两网融合与环节接力42
(一)源头分类43
(二)中段储运43
(三)末端处置44
(四)两网融合44
(五)流程视角下的合作治理模型44
三、按区域分:区域统筹与内外兼修45
(一)社区内部45
(二)社区外部46
(三)市域统筹47
(四)区域视角下的合作治理模型48
四、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合作治理模型48
第四章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机制建构 50
一、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运行机制50
(一)建立新型行政管理机制50
(二)建立多元主体分工机制51
(三)建立高效市场运营机制52
(四)建立可行社区激励机制52
二、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保障机制53
(一)健全法制基础保障机制53
(二)健全利益均衡保障机制54
(三)健全宣教长效保障机制55
三、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监督机制55
(一)建设社区居民监督机制56
(二)建设生产者责任监督机制56
结语57
致谢58
参考文献59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机制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摘 要
垃圾分类是解决当前“垃圾围城”困境的必要手段,“自上而下”的决策意志正在推动我国各大城市逐步迈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的新时代。城市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是整个垃圾分类社会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相关政策的执行必须依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合作来完成。根据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政策的合作执行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和现实中的合理性,对于垃圾分类这个议题来说尤为适用。本文以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为例,考察了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某社区和某企业的治理情况、主体合作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公民参与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合作生产理论,从政府、市场、社会和居民四个维度以及源头分类、中段储运和末端处理三个环节、社区内外和市县区域两个角度对合作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合作模型,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的运行机制(行政管理、主体分工、市场运营、正负激励)、保障机制(法律、利益、教育)、监督机制(居民、企业),力图为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机制提供科学高效、合理可行的建议。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xzgl/607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