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农产品社群营销策略研究以生鲜社为例【字数:14588】
目录
摘 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2
KEY WORDS 2
一、引言 3
二、问题的提出 3
(一)研究背景 3
(二)研究意义 3
(三)研究目的 3
(四)研究内容 4
1.对生鲜社社群的运营模式进行黄金圈分析 4
2.基于SERVQUAL量表了解社群成员服务感知情况 4
3.推动社群优化服务内容对策探讨 4
三、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4
(一)概念界定 4
1.社群 4
2.社群营销 4
3.虚拟社区 4
(二)相关理论基础 5
1.强弱关系网络 5
2.顾客差距 5
(三)文献综述 5
1.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和现状研究 5
2.农产品社群营销对传统农产品营销的改进研究 5
3.文献评述 5
四、生鲜社社群发展现状分析 7
(一)社群发展现状 7
1.社群简介 7
2.社群使命和战略 7
3.社群营销的具体做法 7
4.社群运营结果 7
(二)社群发展困境 8
五、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8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实施 8
1.问卷设计 8
2.调查实施 8
(二)样本特征 8
(三)社群成员消费偏好分析 10
1.社群成员每月消费频率 10
2.社群成员购买产品种类 10
3.社群成员平均每次消费价位 11
4.社群成员了解生鲜社的渠道 11
5.社群成员偏好的促销方式 12
6.社群成员认为生鲜社与其他线下实体生鲜商店相比最大的优势 12
7.社群成员认为生鲜社与其他线上生鲜商城相比最大的优势 13
(四)小结 13
六、社群成员感知服务质量差距计算及结果分析 13
(一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针对每个项目的服务质量差距分析 13
(二)不计权重的总体服务质量分析 15
(三)对各个维度的服务质量分析 15
七、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6
(一)研究结论 16
(二)对策建议 17
1.针对社群成员消费习惯适当改变产品规格,优化促销方式 17
2.发现自身优势,准确寻找定位 17
3.拓宽宣传渠道,对生鲜社特色项目增加宣传力度. 17
4.提高生鲜基地生产标准,推进实体店建设 17
5.生鲜社社长进行培训,建立完善的管理运营体系 18
6.建立社群强关系网络,增强社群成员的归属感 18
(三)对生鲜社群发展的展望 18
参考文献 18
附录 20
致谢 22
生鲜农产品社群营销策略研究 ——以生鲜社为例
摘 要
社群营销通过建立社群加强社群成员之间的联系,生鲜社群营销则是以销售生鲜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社群营销方式。生鲜社群营销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建立社群强关系网络,能更高效地进行顾客关系管理,实现产品和销售改进。然而作为还处于发展阶段的营销方式,生鲜社群营销的发展还面临一定的困境,在服务质量的五个维度实现方面还存在疏忽。本文以苏州百嘉共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所创立的“生鲜社”社群作为研究对象,该社群注重建立社群家文化并为社群成员提供源头真品,经过四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然而在社群实际运营过程中还存在社群黏性低、满意度低等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访谈与SERVQUAL量表网络问卷调研等方式,了解当前“生鲜社”社群具体运营情况以及服务质量,分析其在社群营销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鲜社”社群营销的优化方案和发展建议,以期给其他生鲜社群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引言
生鲜产品本身具有易腐性和长周期性等不同于工业品的性质,因此生鲜产品信息有效传播和双向传递对于企业来说也就相对更重要。同时食品安全以及食品品质提升成为近年来公众比较关心的话题,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结,使消费者放心购买生鲜产品能够让企业在行业中占据优势。
在这样的环境下,社群营销一方面可以促进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企业与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建立强关系网络,能够更好地实现生鲜产品运销的任务。但是生鲜产品社群营销涉及的方面众多,比如:如何加强社群成员之间的联系保持黏性、如何有效传递产品信息以及收集社群成员的反馈、如何为社群成员设立一个共同的目标等,都是需要社群管理者努力思考的。
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环境下,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生问题的根本,而从农产品销售方面来说,做好农产品的运销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所有生产经营者带来了极大的机遇,网络技术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生鲜产品本身具有易腐性、生产周期长等特点,长期以来,信息交流慢、生产与消费不匹配等问题始终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生鲜产品社群营销应运而生。通过社群,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促进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同时,社群也可以建立消费者与生产者信息的双向传递关系,满足消费者定制化需求。
(二)研究意义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scyx/606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