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云南普者黑壮族为例(附件)【字数:7962】
目录
引言 1
一、普者黑壮族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及特点 1
(一)普者黑地区壮族文化旅游资源类别 1
1.壮族寺庙文化旅游资源 1
2.壮族的膳食文化旅游资源 1
3.壮族服装文化旅游资源 2
4.壮族节日文化旅游资源 2
(二)普者黑地区壮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3
1.人文资源的特殊性 3
2.“立体”型气候 3
二、 普者黑地区壮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3
(一)自然条件 3
(二)民族条件 3
(三)地域条件 3
三、普者黑壮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4
(一) 普者黑壮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效 4
1.促进就业 4
2.维护民族团结 4
(二)普者黑地区壮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 4
1.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4
2.旅游产品缺乏多样性,民族特色不突出 4
3.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4
4.开发方式不合理 4
5.壮族服饰手工技艺面临失传 5
四、普者黑壮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5
(一)开发原则 5
1.适度性原则 5
2.民族性原则 5
3.独特性原则 6
(二)开发对策 6
1.注重培训,提升专业素质 6
2.深入挖掘潜在资源,提升淡季旅游 6
3.加大宣传力度 6
4.兼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6
5.弘扬师徒传承、成立研究机构 6
6.合理开发,突出地方特色 7
结论 8
致 谢 9
参考文献 10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引言
普者黑风景区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景色壮丽,蕴藏着充沛文化旅游资源,正适合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明显区别于通常意义下的旅游资源,在开发时必须慎重对待这部分资源的文化价值,使其尽可能凸显,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参与、互动、体验三大特性的旅游类产品。新时代,旅游需求阈值上调,体验经济模式初步建立,文旅竞争格局全面打开,这一系列转变催生了别具一格的旅游开发理念,致使旅游开发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地方部门本着带动区域经济、刺激民族地区发展这一目标,将特色文化旅游设为了重点建设任务,陆续组织了一系列相关活动。上述因素联合作用,普者黑壮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便走进了旅游开发者的视野。
一、普者黑壮族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及特点
(一)普者黑地区壮族文化旅游资源类别
1.壮族寺庙文化旅游资源
古人将土地和粮食视为发展的根本,据此建立寺庙用于供奉,这才有了寺庙文化。寺庙文化体现了壮族祖先视五谷为生存之本的思想,表达了壮族先民对自然和环境的敬畏之意。在普者黑有32个小寺小庙,映照了那时的政治文化环境,同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关系。封建社会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之生产力水平又不高,所以生活在当时的底层民众迫于生存压力,只得设法寻求精神支柱,好让自己能对生活有信心,不再时时刻刻都处于对生存威胁的恐慌之中,由此寺庙就成了他们信奉和经常去祭拜的地方。之后,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民众的认识层次提高,寺庙渐渐退去了先前的社会功能,不过寺庙在教化民众、宣扬文化上的作用却是不容置否的。可以断定的是,壮族寺庙文化不会随发展淹没在历史的黄沙下,而是能传世的存在。进一步讲,将之转换为文化旅游资源,必然能吸引爱国、怀古的大批游客来此参观。
2.壮族的膳食文化旅游资源
壮族是首批进行水稻培植的地区,有着悠久且深厚的稻作文化,稻米也是当地人的主食。稻米的制作方法有很多,有蒸、煮、炒、炸等,添加其他食材可制作出更多精美的食物。
彩色花米饭:彩色花米饭是壮族人民为了纪念北宋中期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而出现的一种食物,主要由红色、白色、蓝色、黑色这四种颜色制作而来。其中,红色、白色、蓝色与黑色分别代表的是壮族、汉族、瑶族和彝族。
凉粉:在北宋时期,凉粉是皇家专属的保健食品。它是由大米制作而成,具有消暑解渴、排毒养颜、减肥塑身的作用,是现在壮族老百姓最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
(3)三七汽锅鸡:它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他的作用主要是缓解盗汗、自汗,对老年人的痛风也有抑制作用。
除了以上三种壮族的特色美食,还有竹筒饭、南瓜饭、卷粉、凉粽、艾叶糍粑、撒尼荷叶粥、辣椒、酸辣椒、荷叶包鸡等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普者黑地区的饮食文化对其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是有很大作用的。
3.壮族服装文化旅游资源
文山州壮族支系有“侬人”、“土人”、“沙人”三个支系,又分11个小分支,本文主要介绍了侬人的头饰、衣裳和背带,因为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这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标志。
(1)头饰:壮族的头饰是服饰的一部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侬人的装扮主要是模仿水牛角,在“水牛角”的头帕上加了织锦装饰,这也是很传统的技艺。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608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