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社会网络对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字数:9730】

2024-11-03 10:3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社会网络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土地流转履行率促进土地流转。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CFPS) 实证分析社会网络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 人情礼支出越高,与邻居、亲朋交往越频繁,租出土地的概率越高,且这类土地租入的影响显著。显著影响农户转出土地的因素还包括家庭劳动力占比、家庭农业机械价值和村庄交通情况,而显著影响农户转入土地的因素则包括劳动力占比、家庭农业机械价值和村庄雇工工资水平。基于上述结论得到以下启示: ( 1)社会网络对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有影响,(2)社会网络能够有效促进农户非农就业。( 3) 重视劳动力和农业机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或绪论)4
一、理论及文献述评5
(一)文献回顾5
(二)机理分析5
二、数据与实证方法6
(一)数据来源7
(二)变量选取及描述性分析8
(三)模型建构9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9
四、政策建议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社会网络对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广大农民的惠民政策的多少 [2]、农业经营新型主体是否兼业和农地流转之间的联系[3]、农民土地流转行为的地域因素及其相关问题 [4]仍是现有关于农地流转的文献主要探讨的问题。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成员及相互关系组成综合体,并且也是农村获取流转信息,经济,名誉以及社会地位等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对土地流转有一定影响。基于其重要性,本文决定加入社会网络这一变量。如今相关文献对于社会关系网络的成果多表现在社会网络与工作变动情况[5]、 社会关系网络资料的收入或支出的效应[6]、超半数关于社会关系网络下农地流转的影响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研究 [810],相比之下只有极少数学者进行了定性定量性的研究1112]。因此,本文基于江浙沪一带的省份421个农户的调查,采用基本OLS,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在探究社会网络影响农民流转行为的原理之后提出农地流转的有效性解决方案。经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对于农村社会网络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多是通过理论的论述来表达他们的主观意见而缺乏实证的支持。本文决定选取一个较为典型的农业生产问题——社会网络对农村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作为切入点。把实际农业生产与社会网络的测量的问题相结合,在结构的层面上是从个体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在组成层面则是对内容层次的切入。
一、理论及文献述评
(一)文献回顾
新社会经济学的的诞生和发展演化促进了社会网络成为一种理论工具,并且逐渐被应用到包括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农业交易中的要素流动和要素配置在内的经济活动与发展的研究中Robison等基于社会资本对农村土地流转交易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关系不仅能够显著改变农户土地流转形式,还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农户租出的行为以及降低交易的价格[13]。经查阅文献发现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丰富,包括了产权的稳定性、社会保障层面、农户异质性以及流转制度创新等多种角度的研究成果。许恒周和郭忠兴的研究表明推动土地流转进程中地权的稳定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15]。田传浩和方丽研究了土地产权是否对土地流转市场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由于交易过程中降低了土地流转交易契约的稳定性,即使产权的相对稳定能够帮助增加土地交易数量,但在流转过程中土地租赁市场发育的质量依然会因此降低[14]。现今由于农民的土地在农村既是生产资料,又有了保障的农户生产生活需要功能,因此农村社保体系的变革将会进一步削弱土地的保障功能,从而影响土地流转行为及数量。徐珍源和孔祥智在研究中认为阻碍农民转出土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养老保险的缺失以及失业保险的缺失[16]。赵光和李放使用小众化个体和社区的数据研究发现养老和未就业都会显著影响农户土地租入和租出行为[17]。何军和李庆研究发现年老农民工租出土地的意愿远远低于年轻农民工租出土地的意愿[19]。还有一些学者从制度创新视角研究了农民是否会选择土地流转及其动因[20]。另外,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不做农活而选择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的增加,这直接导致了职业分化成为农村社会中的新现象,职业分化后的农民及其土地流转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张忠明和钱文荣研究发现不外出打工选择务农的农户对于土地的租入意愿比较强,并且除农务外还有兼业的农户租出土地意愿更强[18]。从相关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鲜有学者将社会网络关系纳入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中,而农村作为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社会关系网络通过农民日常交往中形成的邻里乡里的信任以及口头约定的规则为农民的生活工作均提供便利,从而降低了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土地流转行为。因此,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视角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以期对以往学者的研究进行补充。
(二)机理分析
通过梳理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控制农民的土地流转行为。
其一,社交网络可以减少检索信息成本、交换交易资料的成本以及扩大土地交易规模的方式显著增高土地流转的交易率。流转信息传达和传播是否快而有效取决于社交网络的丰富程度。[21]由于传统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的搜索成本过高导致个别农民无法接受,供需双方在这一流转过程中往往无法获得所需所求,因此许多隐藏的流转交易化为泡影 [22],使得农户损失许多流转机会。又有研究表明农户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越庞大,农户即可使用这层关系进行土地流转信息的交换以此避免了高额的流转费用从而获取农户可利用的流转市场,可以进一步扩大农户土地流转规模与行为。[24]就目前而言,许多研究表明农民往往依赖于其亲戚朋友提供的土地流转信息进行土地流转即“羊群效应”[23],而这一过程中农民社会网络的有效推广将提供助力[21]。
其二,社会网络能够通过提升农地流转契约的个人履约率这一方式从进农户农地流转的行为,使其实现土地流转的目标。经相关研究发现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潜在的内在契约并且保障农户自身合法权益的机制[25]这种自我履行约定的合同相比较强制执行的合同,其产生的交易费用将更加低廉[27],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影响更大。土地流转一般活跃在交易成本不高并且信誉较佳的平台市场之上,相关研究表明,拥有丰富社会关系网络的个体相比较弱社会网络的个体会自发的去维护自身的信誉,从而不违背交易合同的约定。[26]另有研究表明社会网络的丰富度高低也会影响到农户违约而在农村内诚信度不佳而可能遭受到更庞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其今后的流转行为[28]。在此种机制下,本文认为社会网络将能够通过提升农地流转契约的个人履行率这一方式进一步控制农地流转行为,从而实现农地流转交易。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zyyhj/606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