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平原地区农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河北临漳县为例【字数:11191】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
引言 1
一、农地整理及其效益的研究 1
(一)农地整理 1
(二)农地整理效益的内涵 2
1.综合效益 2
2.经济效益 2
3.社会效益 2
4.生态效益 3
二、研究区概况 3
(一)临漳县概况 3
(二)临漳县农地整理的开展情况 3
三、评价方法 4
(一)评价指标建立 4
1.生态效益指标 4
2.经济效益指标 5
3.社会效益指标 5
(二)构造判断矩阵 6
(三)一致性检验和确定权重 9
(四)综合效益评价 9
(五)评价结果分析 11
四、临漳县农地整理存在问题分析 11
(一)保护力度不够 11
(二)农地整理缺少必备管护措施 11
(三)公众参与度不高 11
五、结论及建议 11
(一)结论 12
(二)建议 12
1.加强公众参与程度 12
2.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12
3.健全土地整理后期管护体系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平原地区农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临漳县为例
摘 要
当前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土地整理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广义的土地整理概念包括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这两部分, 而中国是农业大国,农用土地面积在我国占据大多数,妥善进行农地整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开展并完善农地整理活动, 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的占补平衡是在中国“人多地少”基本国情下一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能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缩小城乡差距、保障社会稳定发展。中国农地整理从初期开始时就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尤为注重, 三大效益构成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不竭动力。如何准确、科学地评价农地整理效益也就成为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了有关土地整理理论发展和实践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
本文以河北省临漳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综合效益3个方面选取了11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评价因子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客观、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模型对综合效益的实现程度进行探讨,以期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对其他土地整理项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经过计算并分析得出项目实施后综合效益评价较好,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增加。其中经济效益的分值最高,是综合效益提高的核心推动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值偏低,拉低了综合效益的分值,说明该项目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重视程度不足。在今后土地整理项目规划阶段应更加注重当地社会发展推动力,同时加大对建设生态的投资,优化利用农用地,促进综合效益全面提升。
引言
土地由于其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利用可持续性等特性,是所有人类可利用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对土地利用的水平在持续提高,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土地整理这项活动便应运而生。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日益深入,以土地整理为主要方法来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提升粮食生产的总体效率,以此来建设标准的农业。现如今,为达到调和人地矛盾、保护耕地、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实施土地整理手段已经刻不容缓。
广义的土地整理概念包括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这两部分, 狭义的土地整理就是农用地整理。土地整理作为一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重视[1],也是当今土地科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2]。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高速阶段,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可利用地的日渐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迫使国家需要进行更有效,更完善的土地整理活动来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这些问题[3]。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作为科学评价土地整理效果的依据,是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4]。国外土地整理时间早,发展理论和体系相对我国来说更加成熟[5],研究和引入合适的方法与技术,有助于实现我国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对于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由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模糊数学法、能值分析法等等[6、7、8]。在这些效益评价方法中,容易出现对指标体系的构建不够科学、系统,评价思维过于复杂导致选用的分析方法可行性低、主观性强,分析方法适用性较弱导致评价结果误差较大等问题。本文以河北省临漳县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该项目实施前和实施后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把定性指标量化,并将得出的数值运用到指标体系中,最终得出一个定量的结论,为进一步促进土地整理项目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农地整理及其效益的概念与内涵
(一)农地整理
农地整理主要以提高耕地质量、生态环境和增加耕地面积为目的,以系统、科学的土地工程为手段,实现耕地地有效合理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一项活动。农用地整理在优化利用土地资源组织结构、促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且接受。农地整理作为一种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 目前在我国缺乏更加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农地整理的实质是增加耕地面积的数量与质量、改善农民生活和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正因为农用地对耕地质量和数量都有相当的贡献,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农地整理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开展,并且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地形、气候差异大,在农地整理方面将会持续涌现新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不同地区、不同地形、不同气候区域的农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进行摸索和研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期能探索出适合当地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区域性或者有共性的方法理论。研究农村土地整理后项目的真实效益,评价土地整理项目对该区域内的贡献,将会为后续的农地整理项目提供了宝贵的指导经验以供参考[9,1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zyyhj/606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