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对彼得.沃克景观设计作品的设计形式探索

2019-12-26 20:0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对彼得.沃克景观设计作品的设计形式探索[20191226195448]
摘要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门向外打开,一些新的事物的出现,景观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是必然的结果,设计师们设计的手法不再是拘泥于传统,而是发展创新。社会的发展,国门的敞开标志着新事物的涌入,对于景观设计行业也不例外,在这扇“门”外,一颗耀眼的明星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极简主义大师——彼得.沃克。其景观设计的成就是不可估量的,有楷模就会有模仿,然而生硬的模仿并不能生动的将沃克设计中的精髓运用自如。首先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沃克的设计形式值得模仿,而如何灵巧的模仿沃克作品中的设计形式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为了模仿而模仿,只有对沃克作品中设计形式的深刻理解,应用创新于景观的作品中,因地制宜的去迎合实际条件。
对于沃克作品中设计形式的探索,笔者认为应该从根源上研究起。首先应该从沃克早期受古典主义、禅宗园林以及现代艺术影响而最终确定其设计风格极简主义开始,再到一个个作品成熟的案例分析。最终对于沃克作品中的设计形式我们会得到准确的了解,这样的认知探索对将来的设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彼得.沃克设计风格设计手法应用及启发极简主义
目 录
1.引言 1
2.关于彼得.沃克...................................................................................................1
3.彼得.沃克景观设计风格的形成及分析 1
3.1 古典主义对彼得沃克设计形式的影响 1
3.2 现代艺术对彼得沃克设计形式的影响 2
3.3 禅宗园林对彼得沃克设计形式的影响 3
4.彼得.沃克景观设计的特点 5
4.1 设计理念 5
4.1.1倡导自然力量 5
4.1.2运用极少元素创造空间感 5
4.1.3理性思维 6
4.2 设计手法 7
4.2.1 形态布局手法 7
4.2.2 材料运用的特征 8
4.2.3 轴线应用 9
5.彼得.沃克景观设计形式的影响和启发 9
参考文献 12
1.引言
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景观行业的迅速发展,国门的敞开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别样风景,也为景观多样化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为了研究如何恰当的将外来文化吸收变为己用,这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通过研究伟大的极简主义设计师彼得沃克,更好的融会贯通的使用沃克先生作品中的设计方法,为未来的景观设计行业提供一个较好的借鉴方式,为未来的景观行业的多样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好的景观设计作品既要满足视觉上的享受也要满足多功能的使用,而不是单一只满足一点。现在我国的景观设计作品多存在这样的问题,设计感不强亦或是无法投入使。值得思考的是景观设计作品如何在保持其设计美感的同时同样拥有使用功能,与群众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与附近的建筑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饱满的作品。
2. 关于彼得.沃克
彼得•沃克,出生于美国,是一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也是一位具有四十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教授, 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景观设计师。 1995年,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同时获得获风景园林学士学位。1956年又赴伊利诺大学作为研究生,在1957年获得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风景园林硕士学位,在同年与佐佐木英夫共同创立了SWA景观设计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沃克在SWA公司任职总设计师,在此期间沃克陆续以成功完美的姿态完成多个景观项目的规划设计,可是正当这时候,他发现这些 景观作品工程和他所追求的不一样。沃克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并一直保持着一种热情喜爱,他酷爱收集一些艺术作品,绘画,雕塑,起初只是个人的爱好,并逐渐地产生了艺术可以和景观结合在一起的想法。于是他在1976年选择离开了SWA而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任教,只是为了能够更深入地探索景观与艺术如何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1983 年,沃克认为时机成熟了紧接着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在一次一次的实践创作中确定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欣赏沃克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沃克的作品注重人与环境的交流,用着自己独特的景观语言在描述神秘的自然,无法触及的宇宙深处,利用光的折射与虚幻,水流的声音,岩石的无声沉稳,风的走动,这些自然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设计观点。毫不夸张的说他对景观艺术的探索,完全引领了景观行业达到了当代景观设计的一个新的高度。
彼得.沃克设计风格的确定与古典主义,现代艺术,禅宗园林这三种风格有着紧密的关系,沃克对于这三种风格的驾驭创新成就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设计形式。
3. 彼得.沃克景观设计风格的形成及分析
3.1古典主义对彼得沃克设计形式的影响
从彼得.沃克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对古典主义园林的格外偏爱。艺术评论家里尔。莱威尔女士就曾明确的指出“17世纪的法国庭园,尤其是勒.诺特尔式园林中的古典秩序是沃克设计中的重要灵感来源。”[1]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沃克对于图案、秩序、节奏及笛卡尔几何所表现的出来的智慧和敏锐的直觉。
古典主义园林中的代表——勒诺特尔式园林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经典,并成为沃克以及众多20世纪园林设计师的心头好,以他为基础发展不同的设计理念,是有着充分的理由的,彼得.沃克先生的许多作品都有着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影子在里面。沃克的作品充满了纯粹的表达又不缺乏现代化工业发展的简洁线条感,与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对于设计简化的方向达成了一致,古典主义所响应的是“模仿自然”驯服自然,具有纯净清晰人性的表达 源于自然,逼真但不要求写实,因为真实的事物有时候并不是呢么赏心悦目,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是形式简化到表现它本质时的古典美,与沃克的极简主义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沃克钟情于古典主义园林还因为他认为古典主义园林同样具有浓烈的时代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鼻祖。他曾经在文章中这么说:“我认为庭园和17世纪法国早国家勒诺特尔的规则式园林,不仅仅是古典主义的真正精髓,也是现代主义的开端。”[2]由于时代背景的一些影响,勒诺特尔在园林的处理手法上多少受到封建主义皇权至上思想的束缚,沃克扬弃及取其严谨的理性精神,通过把艺术与景观相结合的探索以理性的思维方式运用几何等秩序排序,将现代艺术融入景观设计,为未来的景观设计行业提供了丰富有力的借鉴和参考。
盛行于法国17世纪的君权主义和人文主义都表达了人们想要去改造自然乃至征服自然的野心。沃克以大师的目光和水准将这些思想融入现代景观并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非常完美的交叉点,取其精华,扬长避短,产生了碰撞摩擦出的闪光点,成就了独具一格的风格。
3.2 现代艺术对彼得沃克设计形式的影响
现代艺术看似与景观设计并不是同一类别,但是对于景观设计来说,其灵感来源往往大多来自现代艺术,所以人们这么说艺术对于时代的敏感总是先于设计,而设计则是源源不断的在艺术中吸取灵感,迸发出火花来,艺术有如导航般一直引领着大批不管是建筑师,还是工艺美术师,当然还有景观设计师前行的方向。为了能准确合适的表达20世纪科学和技术,人类活动的形式汇总,许多设计师都将目光投向当代的绘画和雕塑,他们普遍认为这是最直接最丰腴的借鉴,就如美国著名园林设计师汤姆林逊说过的那句话,“20世纪的园林始于艺术。”[3]
简约也不是未经过仔细探索处理的表现,相反却是对本质更深一层的探究和最坦诚的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风格设计理念最基本的要求。沃克对于现艺术各个流派都十分熟悉,对现代雕塑和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具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最初作为一位艺术收藏家沃克只是沉醉于现代艺术的美及内赋有的含义,并没有结合到自己的专业中,单纯只是为了满足视觉上的愉悦享受和陶冶性情,但在不断的收藏历程中他发现现代艺术中简单清晰的形式感在本质上具有非常协调的感觉,与自己的所追求的的极简主义在本质的是一致的。因而与自己的设计结合在一起,将现代艺术的思想精髓融入景观设计中,并取得了成功。沃克也曾说过:“20世纪60年代斯特拉、安德烈、勒维特、贾德、弗莱文以及莫里斯等艺术家的作品对我来说再次从艺术上肯定并复苏了简朴性,形式的力量和清晰性。”[4]
最好的艺术应该是基于几何形体的构图,在抽象艺术的基础下构建一种充满理性,秩序的非个人的绘画方式,建筑设计的风格。作为影响这景观设计的设计领域的风格派,有两点设计思想极为重要。1、是抽象的概念2、用色彩和几何组织构图和空间。要想在沃克的作品找到风格派的身影,那也并不是很难,比如沃克在俄冈州的波特市的高级生物医学研究所的平面图,是直线的应用,另外柏林的家居中心广场上运用的三原色也是恰到好处。
当艺术作品花哨繁荣的外在形式消减至极至,从而直达物质最简单本质时,现代艺术简化的趋势也走到了终点,这时,沃克先生的极简主义艺术也就诞生了。
3.3 禅宗园林对彼得沃克的影响
禅宗哲学从本质上来说讲的是一门关于生命的哲学,具有浓厚的美学色彩。禅宗美学更是一种文化,对日本园林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人生体验真谛的有着深刻的影响,他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真谛体会。日本禅学家铃木大茁在其著作《禅与艺术》中说道:禅深入到国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层次之中。[5]禅是佛教中禅那的简称是梵语的音译,意思翻译过来是“思维修,静坐息滤”,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心智的升华,引导我们进入自由更广阔的天地,达到精神上的超脱,禅的理念合乎“真善美的条件,可以说,禅宗美学就沃克设计思想一个很重要突出的哲学基础。沃克早年拜师于日本景观大师佐佐木英先生,对沃克极简主义风格的发展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fzsj/2616.html